2017年吉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801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之政治经济学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辨析题
1. 资本的部门间竞争,导致利润率的不平均化,甚至高低悬殊。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资本的部门内部竞争,最终会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即形成平均利润率。
部门竞争是不同部门的企业为获得更高的利润而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的竟争。资本围绕着利润率高低在不同部门间流入与流出,引起不同部门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的变化,从而引起利润率的变化。在社会需求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十资本外流,生产能力下降,商品供应减少,价格会上升,利润和利润率会升高; 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则由于外部资本的流入,使生产能力扩大,商品供应增加,价格趋于下降,利润和利润率会下降。这种资本在部门间围绕利润率高低所进行的自由流动,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最终会导致各部门的利润率逐渐趋于均衡,形成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
2. 从简单个别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每一种价值形式的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在第一种形式过渡到第二种形式,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然是一种物物交换。第二种形式过渡到第三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己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间接交换。但是在第三种形式过渡到第四种形式的时候,价值形式的发展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因为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无本质区别,仅仅在于金银商品取代了一般等价物。
3. 劳动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唯一源泉。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具有二重性: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其中,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1)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的耗费。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仃何一个物质的原子。
(2)具体劳动和自然界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是指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千差万别的劳动。小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当然,具体劳动也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来。所以,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然界和具体劳动一样,是使用价值的源泉。
4. 公有制经济和多种所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区别不同经济制度的重要标志。经过反复的探索,我国确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下来,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不是唯一的经济成分,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但为了发展社会化大生产,为了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状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一定要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对生产力发展就会起阻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公有制经济只能在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不能成为社会经济的唯一形式,这就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即在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③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存在、共同发展己是我国当前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实践证明,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的一种新型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不仅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成分和集体经济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
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3)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目前在我国,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推进,随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发展最强劲、最稳定的动力,是创造就业机会的最大来源,也是越来越重要的税源。在以后相当长时期内,非公有制经济将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
所以,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论述题
5.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要求对于明确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效率与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稳定。实践证明,效率和公平不是对立的,是互为基础、互相促进的。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在理论界和实践层面都在认真探索。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平等,但又不能过分平等。公平和效率必须兼顾,兼顾的原则有以下三条:
①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公平必须以经济发展尤其效率的提高为条件。
②要针对公平和效率在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两者关系。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有时候公平可能更重要,而另一些时候,效率则更突出。
③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在这些原则被遵循后,也要在其他方面找到一些能以尽可能小的不公平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或以尽可能小的效率损失换取尽可能大的公平的途径,以降低效率与公平替代的机会成本。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生产总值分配的两个环节。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企业作为分配主体,将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税收进行调节和规范,不直接干预。
冉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冉次调节的过程。主要通过税收、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再分配要更加注意公平,这有其现实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