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合取概念

【答案】合取概念是指通过相加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值来定义的概念。如“红旗”这个概念就是由“红色”和“旗帜”两个维度相加而得。这类概念的属性之间,起作用的规则是“和”,即相加的规则。

2. 价值观

【答案】价值观,也称“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指主体按照客观事物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它是个体对事物及意义评价的观念系统,即推动并指引人们采取决定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标准。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成人的教育、强化以及观察学习等方式将社会价值逐步内化而形成的。

3. 根源特质

【答案】根源特质是卡特尔人格理论术语。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决定个体行为的内部特质,是人格结构最重要的部分。对人格测验加以因素分析可获得表面特质,进一步分析表面特质可获得根源特质。准确识别控制行为的根源特质能较好地预测个体行为。 4. 陈述性记忆

【答案】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如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都属于这类记忆。

二、简答题

5. 阐述感觉的特点和意义。

【答案】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应。

(1)感觉有以下特点:①感觉是对当前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直接反应,而不是对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反应; ②感觉是对刺激物给别属性的反应; ③感觉是客观内同和主管形式的统一。

(2)意义:

①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也是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基本

成分。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觉担负着对复杂事物的简单要素进行分析的任务。

②感觉是认识的入口,通过感觉,人才能认识和分辨事物的各种基本属性,才能知道自己身体的运动姿势和内部器官的工作状况。只有在感觉所获得的信息基础上,其他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才能得到产生和发展。对于每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无法忍受的。感觉剥夺实验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综上,感觉既能提供人类生存的重要线索和依据,为维持个体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6. 阐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答案】初中生处于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常称为“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个体的生理、认知、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都表现出从儿童期向成熟期的过渡,其心理发展有了许多根本上不同于章年期的特点,产生了许多质的变化。

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点可以概括为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和动荡性。

(1)过渡性。童年期缺乏独立性和自觉性,更多地依靠成人保护,而青年中、晚期则是个体发展上接近成熟期,个体开始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青少年期正是从童年期向青年中、晚期过渡的时期。过渡的前半期,即少年期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半期即青年初期则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2)闭锁性。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开始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尤其是青年初期,闭锁性更显突出,在自己的物品保管、交往对象的选择上都有明显表现。但与成年人相比尚显纯真、直率,有的甚至锋芒毕露。

(3)社会性。如果说影响青少年期以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更多是家庭、学校的话,那么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则更多是社会和政治环境。青少年期是人的理想、动机和兴趣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考虑和选择未来生活道路的阶段。

(4)动荡性。青少年思想敏感,好强好胜,自信心强,容易偏激,缺乏社会经验而又敢于行动,心理面貌很不稳定,可塑性大,处于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定的时期。

7. 简述测量误差的含义、类别及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

【答案】(1)测量误差指与测量目标无关的变量所引起的不准确和不一致的效应。

(2)测量误差一般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变化无规律的误差,使得多次的测量结果不一致,这种误差的大小和方向是随机的,称为随机误差。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因素引起的恒定的有规律的误差,它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3)控制测量误差的方法有:

要想控制误差,就必须使测验标准化,即测验的编制、施测、评分及对分数的解释都必须标准化,这样才能够有效控制导致误差的因素,以减少误差,使测验分数更可信、更有效。

①提高编制测验的科学性。标准化的首要前提,是对所有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

测验内容不同,所测得的结果就无法进行比较。其次,要想使测验标准化,在测验的编制方面,不仅要注意所搜集的材料的丰富性和普遍性,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测验项目的取样应当对欲测心理品质具有代表性; 测验项目的取材范围要同编题计划所列项目相一致; 测验项目的难度应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编写测验项目的用语要力求精练简短,浅显明了; 初编题目的数量要多于最终所需要的数量,以便筛选或编制复本; 测验项目的说明必须简明。

②施测过程的标准化。所有受测者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测试。这包括:相同的测验情境,如统一的采光条件、桌椅高度、桌面面积、场所布置等; 相同的指导语。指导语应事先拟好,印在测验项目的前面,并且力求清晰、简单、明了,大致引起误解; 相同的测验时限。

③评分与计分的科学性与标准化。评分的客观性也是测验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评分的客观性意味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对同一份测验试卷的评定是一致的。只有当评分是客观的时候才能够将分数的差异归于受测者本身的差异。

④对测验结果解释的标准化。如果对同一施测过程可做出不同的解释,那么测验便失去了客观性。这就要求建立一定的参照标准,使测验分数可以同参照标准进行比较,从而显现其分数所代表的意义。

⑤主试与被试的配合及操作规范等。主试与被试之间的配合程度对实验的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主试在实测的过程中,其操作要规范,符合标准化的操作程序。

8. 简述学习理论的发展简史。

【答案】(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是20世纪初以来逐步形成的一种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分为经典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重视学习过程中强化的作用。

(2)认知派学习理论。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 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认知派学习理论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出发,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4)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是近1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学习者提出了新的看法。建构主义与客观主义相对立,它强调事物的感觉刺激本身并没有意义,意义不是独立于人们而存在的,而是由人建构起来的。意义不仅决定于事物本身,也决定于人们己有的知识经验。不同的人由于己有的经验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

9. 简述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答案】(1)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