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II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部分报告法(partial-report procedure )
【答案】部分报告法是测量感觉记忆的方法。Sperling 将全部的刺激项目排成3X4矩阵,刺激以50ms 的时程呈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项目,再根据报告者的准确率计算被试者的记忆量。部分报告法运用了随机的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了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2. 情绪和情感
【答案】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情绪是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感是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3. 自我效能感
【答案】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胜任该任务的预期。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效能预期是指自己是否具有引发某一结果的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本质上就是效能预期,表现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
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而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影响活动的情绪。
4. 表象
【答案】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同时,表象也促进了问题解决。
二、简答题
5. 如何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
【答案】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 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的源泉; 心理是对客观
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并通过社会实践加以检验的。
(1)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心理活动不能脱离物质运动而存在,它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从物种发展史来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是神经系统、脑的机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以及脑核磁共振技术等方法的使用,也己证明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心理活动和人脑的活动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2)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对内外信总进行加工、储存和调节自己行为的器官,大脑皮层具有对复杂信息进行接收和加工处理的功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与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大脑同一活动的不同方面。可见,离开了人脑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活动。人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活动是人脑的机能,离开了人脑就不能产生人的心理活动。但是,人脑只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物质器官,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自然前提,如果没有客观现实,脑就没有反映的对象,人脑自身是不会单独产生心理活动的。客观事物以各种不同形式作用于人脑,通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而产生感知觉、表象、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人脑类似于“加工厂”,客观现实好像是原材料,如果没有原材料,“加工厂”就无法产生出任何“产品”。这说明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客观现实是指在主体之外存在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过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天然现实,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改造的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源泉之一。社会生活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最主要源泉和内容,它使人类的心理活动具有社会性。
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是客观的,其反映的过程也是客观的,这样就保证了人的心理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形式是主观的,心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辩证统一。
③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过程。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它不仅受到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且还积极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即主动地把外界事物转化为主观的东西,又通过实践活动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人的心理活动又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人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活动中按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行动,使反映活动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6. 什么是短时记忆? 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短时记忆的定义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一1分钟。一般包括两个成分:①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急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其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士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②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2)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
短时记忆编码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①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记忆广度的高峰在上午10点30分左右,而整个下午都在下降,晚上效率最低。
②组块,即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为7士2。可以利用己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容量来达到增加短时记忆容量的目的。例如,数字
的人都能够形成一个块191954,知道这是爆发“五四运动”的年代。
③加工深度
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语义的加工效果要好。
同时,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此外,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材料的系列位置也会影响短时记忆的编码。 7. 性格与气质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答案】(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比中。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性格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2)性格与气质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二者的性质不同。性格更多地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社会化特性,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受遗传影响很大。
8. 什么叫做盲视? 心理学家是如何解释的?
【答案】(1)盲视
盲视是Weiskrantz 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在盲区中呈现客体,患者报告看不到客体,但能准确确定客体的位置、运动方向等刺激属性,即产生了知觉行为和意识的分离,心理学家称之为盲视。盲区是用动态视野检查法确定的,患者的头固定,一个光点慢慢从一只眼睛视野边缘开始向中心移动,患者看到光点后,光点回到边缘从另
凡熟悉中国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