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613艺术综合之艺术概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填空题

1. 《屈子行吟图》的作者是_____。

【答案】陈洪绶

【解析】陈洪绶,字章侯,明末清初绘画家。陈洪绶早年受业于山水画家蓝瑛,后又从周防、徐熙、黄筌、李公麟、王蒙等名家作品中吸取传统绘画的精华,博采众长,融合新机,在人物、山水、花卉、翎毛、走兽等方面造诣颇深。《屈子行吟图》出色地概括了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精神状貌和性格特点,以鲜明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为版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2. 中国盛唐时期的艺术繁荣,史上习称“_____”。

【答案】盛唐之音

【解析】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顶峰,盛唐音乐的繁荣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当时国势兴盛、经济昌明在音乐文化艺术领域的积极收获,同时也与唐王朝三代最高统治者对音乐文化艺术的特殊偏爱和倡导密切相关。同时盛唐的书法和绘画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涌现出大批的书法家和绘画家,如颜真卿、张旭、柳公权等。

3. 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曾提出了“_____”的著名美学观念。

【答案】以美育代宗教

【解析】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神州学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观念。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事物产生敬畏及崇拜,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宗教所憧憬的理想是虚无的,是自我麻醉。与之相反,美育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是对现实和万物的鉴赏认知活动,它能促成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以美育代宗教”是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性质和方法等方面的一场革命。

4. 《匡庐图》是画家_____的代表作。

【答案】荆浩

【解析】《匡庐图》是五代时期画家荆浩的作品,主要描绘了庐山的自然景色。《匡庐图》画境宏阔博大,气势雄伟峭拔,反映了以荆浩为代表的北方画派的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荆浩的笔法特点,勾、皱、染三法并举,既突出了造型的结构、形态的立体感和厚重感,又显示了水墨技法的特殊韵致。在画面的营造上,荆浩将“高远”、“平远”二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峻峭

耸立的巍巍峰峦与开阔平旷的山野幽谷自然出现在画中,毫无抵牾不合之处; 而古松巨石与层叠的峰峦相映相发,更是将全画幽深缥缈的境界清楚准确地烘染出来。

二、名词解释

5. 意在笔先

【答案】意在笔先是指艺术家在下笔前须先有充分的审美思维活动和立意,意在笔先又称“意在笔前”、“意存笔前”。传言王维所作《画学秘诀》:“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清代画家方薰将“意”与风格相联系,认为“意”具有奇、高、深、远等特点,因此作品应具有相应的风格。

6. 意境

【答案】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艺术中,意境是指艺术作品所创造的审美意象整体达到情与景高度融会、艺术家自我与客观物象实现深刻交流而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在长期的美学探讨的基础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出的意境说产生了重大影响:意境首先是“情景交融”,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对象之中,成为一种客观化的情感,即移情于景,借物抒情。意境不仅只是情与景的融合,而且也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7. 油画

【答案】油画是以亚麻仁油、罂粟油等来调和颜料,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创作的一个画种。其特点是操作自由,有广泛的可变效果,颜色遮盖力较强,能较充分地表现出物体的真实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

8. 通感

【答案】通感又称“移觉”,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它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例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又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9. 隐含的读者

【答案】“隐含的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提出的概念。伊瑟尔认为:隐含的读者“既体现了本文潜在意义的预先构成作用,又体现了读者通过阅读过程对这种潜在性的实现”。“隐含的读者”不是真实的读者,而是对读者接受能力和期待视野的潜在考虑,它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支配和制约着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概念,“隐含的读者”的本质牢固地存在于文章的结构之中; 它是一种结构,决不能将其与任何真实读者等同起来。

10.无意识

【答案】无意识也称“潜意识”或“下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它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艺术创作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状态下,突破了常规思维的局限和束缚,在无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过程中,以异于平时的方式冲破了原来的框架,使得创造性的飞跃、顿悟或灵感不期而至。

三、简答题

11.为什么说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

【答案】之所以说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原因在于:

(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生产劳动实践创造了艺术创作的主体——人,为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

①劳动使猿爪变为人手,猿脑变为人脑,这是从猿到人转化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劳动创造了手,手反转过来又促进了劳动。直立行走为脑的改善提供了可能,那么,劳动使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猿脑进化为人脑。

②劳动推动了语言和意识的产生

人是一切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动物。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交流经验,己经感觉到彼此有些什么非说不可,这就促使了语言的产生。在语言与劳动的推动下,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产生了意识。这样,人与动物就产生了本质的区别。

(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

劳动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活动。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们在劳动过程结束以后,必然把劳动的结果与劳动开始时的观念加以比较,看看二者是否符合。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即劳动的结果与原来的预想不一致; 劳动的结果与原来预想的一致。

(3)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

审美的发生过程大约经历三个阶段:仅仅具有实用性而没有审美性——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性——仅仅具有审美性。

(4)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生产劳动直接产生了建筑、造型艺术、装演、舞蹈、音乐等艺术。

12.论述形象思维及其特征。

【答案】(1)形象思维的含义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以表象作为材料,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从而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形象思维是运用一定的形象来感知、把握和认识事物,也就是通过具体、感性的形象来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认识的一种思维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