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一).... 2

2017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二).. 13

2017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三).. 22

2017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四).. 32

2017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五).. 42

一、名词解释

1. 河姆渡文化

【答案】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而得名,分早晚两个发展阶段,年代为公元前5000~前3500年,该文化种植和饲养经济比较发达,骨器制作比较进步,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釉稻遗存,是世界上较早的人工栽培水稻,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房屋建筑颇为特别,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先在地上打成排的桩木,上面架梁,然后铺设楼板,形成架空的房基,上面再立柱、架梁、封顶,此外,遗址中发现的水井遗迹,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井遗迹。

2. 六艺

【答案】六艺是指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由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成。周代很重视贵族子弟的教育,从幼童开始,便学习这些技能。六艺教学也是根据学生

,主要接受基础文化知识年龄的大小和课程深浅循序进行。其中书、数是初级课程,称为“小艺”

教育; 礼、乐、射、御是高级课程,称为“大艺”是为培养统治人才和军事人才的教育目的服务的。

3. 百家争鸣

【答案】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各学派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的局面。当时中国历史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化,针对社会的大变革,涌现出持不同见解的思想派别。在这些派别中,最著名的有儒、墨、道、法、名、兵、阴阳等家,其中又以、儒墨两家最为突出。其中儒家讲仁,墨家讲兼爱、非攻,道家讲道,法家重法,名家论名,兵家谈兵,阴阳家讲阴阳变化。各家虽然学说各有侧重,但都指向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应对当时的社会变革。

4. 《法经》

【答案】《法经》是战国时由李悝制定的我国古代第一部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共6篇,分别是《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前4篇主要是对“盗”、“贼”施以关押、拘捕等处罚之法; 《杂法》主要规定了对轻慢法令、偷越城墙、赌博、盗窃等违法行为的惩治办法; 《具法》是对量刑轻重的有关规定。《法经》并非是单纯防范和镇压人民反抗的,也有一部分律条针对官吏腐败,对清明吏治、严肃法纪、安定社会有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5. 轮台罪己诏

【答案】轮台罪己诏是指汉武帝晚年所下的一道反省自我过错的诏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内容丰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诏”。汉武帝统治后期,繁苛征敛和土地兼并造成大量的自耕农破产,加之长期对外战争,人力物力损失较重。征和四年,汉武帝拒绝了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他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整顿内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其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

6. 玄学

【答案】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义称新道家,产生十魏晋,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阮籍、稽康、王弼、向秀、郭象等,基本特点有: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基本内容,有提出“以无为本”及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自己的本的思想; 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为哲学目的;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把握义理,反对执着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以“辨名析理”为其思维形式。玄学是对道家的表达,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

7.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成书于东汉,书中共收【答案】《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又分为上、中、下月品。认为无毒的称上品为君,毒性小的称中品为臣,毒性剧烈的称下品为佐使。这是我国药物学的最早分类法,以后历代本草著作均相沿引用此法。

8. 《洛阳伽蓝记》

【答案】《洛阳伽蓝记》是记述北魏洛阳城内外伽蓝(佛寺)盛景及豪门权贵、僧侣地主之骄奢的书籍。该书共5卷,由杨街之撰写,内容涉及政治、人物、地理、传闻、风俗、艺术、苑囿建筑等,并记述了当时繁盛的商业、贸易及外商活动情况,载有尔朱荣之乱。该书所引用的《宋云家记》是研究中西交通史重要资料。后世的注本颇多,以清代吴若准集证校本为佳,近人周祖漠、范祥雍均有校注本,考证颇精详。

9. 盘庚迁殷

【答案】盘庚迁殷是指发生在商朝中期的迁都事件。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盘庚迁殷避开了水患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为以后的商朝中兴奠定了基础,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摆脱了困难的处境,并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生产力、生产技术、制作工艺都取得很大成就,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10.中朝

【答案】中朝又称内朝是指汉武帝设立的中央决策机构。其目的是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具体措施是汉武帝从亲信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中选拔一批人才,授予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逐渐形成中朝。其在宫内办公,以尚书令为首。而外朝由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在宫外办公,成为执行机关。中朝的实行使中央官制制度化,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二、简答题

11.清朝设置了哪些特别行政区?采取了哪些不同于内地的管理方法?

【答案】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边疆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管理办法。

(1)满族入关后,为了加强对内外蒙古地区的统治,清政府实行盟旗制度。旗,是内外蒙古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扎萨克一人,掌管一旗政令;设协理台吉二人或四人,赞襄旗务。旗下设佐,佐设佐领;佐领听命于扎萨克,辅助管理民事。若干旗组成一盟,初为临时性的会盟,以后则变成相对固定的组织。盟设正、副盟长各一人,是经理藩院从各盟扎萨克及闲散王公中简选后奏请皇帝任命的。盟不是旗的上一级的行政区划,而是代表中央对所属各旗实行监督的机构。有关蒙古的政令、设官、封爵、俸饷、征税以及朝贡、会盟和刑法等重要事务,都由朝廷通过理藩院具体掌管。

(2)在外蒙古、青海和新疆的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库伦、西宁、伊犁、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塔尔巴哈台等地设置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掌管各相关地区的军政大权。在哈密、吐鲁番地区,设总理回务扎萨克郡王一人,治理当地部务,又设图撒拉克齐二人以佐之。乾隆中期后收复南疆各回城,不再设扎萨克,皆因其旧制,置各色名目的大小伯克等官员,品秩自三品至七品不等,他们归朝廷派驻当地的将军、参赞大臣、领队大臣和办事大臣等统辖。

(3)在西藏,达赖和班禅掌政令、行教化,同为政教领袖,但他们“并受成于驻藏大臣”。僧官有国师、禅师、扎萨克大喇嘛、大喇嘛等,专司教事。在卫、藏、喀木、阿里四部各置噶布伦

,以理政事。仔谭(四品)以下各官为佐理政事官,分别掌管财政、民政、刑名或其他行(三品)

政事务等。戴璋(四品)以下武官,为各城典兵官。边营官(五品,后藏无设)以下各官,为各营寨的治民官。清朝中央政府设置的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具有同等的权力和地位。噶布伦以下各级官员,皆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选补,并听命于驻.

(4)大臣的管辖和约束。在清朝的发祥地东北地区,其管辖机构与其他省区也不相同。清朝

,迁都北京后,在旧都盛京设内大臣一人留守。顺治三年(1646年)改为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

,改驻辽东,称镇守辽东等处地方将军。康熙四年,改为镇守奉天等处地方将军。乾隆十二年年)

(1747年)又移驻盛京,下设副都统二人。从顺治十五年(1658年)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

,每部置侍郎一人为长官。间,在盛京陆续设立了礼、户、工、刑、兵五部(吏部事权统归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