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09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传播学引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对电子传媒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请简述其背后的理念和所引发的后果。
【答案】(1)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的含义
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是指减少政府对广播电视业的控制和管理,将广播电视业直接由市场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的公共及非商业传媒业面临着商业广播电视业的巨大冲击,它们在受众、市场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商业传媒以自己灵活、多变、通俗、接近受众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占据了主要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成了广播电视业的标准运作方式。因此,西方不少人提出减少政府对广播电视业的控制和管理,停止政府对公共广播电视的资助,将整个广播电视业完全交由市场调节。
(2)西方国家普遍对电子传媒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其背后的理念是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为报刊的自由卞义理论,产生于17, 18世纪,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同极权主义制度做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是弥尔顿、密尔、托马斯·潘恩和托马斯·杰弗逊。其思想根源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此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报刊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能够约束自我的自由企业。它主要包括以下原则:
①出版自由是人人都拥有的权利,人们可自由行使此种权利而不必事先取得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对政府和官员进行除人身攻击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批评,属于报刊所拥有的合法权利;
③新闻出版有权拒绝任何第三者所提出的事先检查的要求,其出版内容不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强制;
④在观点与意见的传播问题上,真理和“谬误”拥有同样的权利。
现代自由主义理论有两个重要原则一一“观点的公开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前者强调的是报刊的性质,后者则认为报刊能够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中得出最为合理的意见。这两个原则对此种媒介规范理论具有重大意义。
(3)放松管制所引发的后果
①加剧了媒介市场竞争,媒介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政府的放松管制大大减少了对广播电视
与其他产业联合兼并的限制,对一家广播电视公司拥有附属台的限制等。这使得西方广播电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兼并、集中、整合的现象。
②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放松管制加速了媒介市场竞争,各媒体为争夺受众,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各媒体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整合的趋势。
③放松管制加剧了传媒业的市场分化,大众传播日益明显地向分众传播转变。因为经过长期发展,西方的媒介市场己相当成熟。加上社会日益多元化,受众呈现出加速分化的趋势,即受众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媒介业的竞争加剧,大众传播日益明显地向分众传播转变,即各个媒介既要关注广大受众的普遍需求,更要满足日益细分化的受众的不同需要。受众市场的细分化导致了媒介市场的分众化。
2. 在哪些问题上可以用电视去缩小知识沟?
【答案】在消除知识沟方面,电视有其独到的作用。电视即使不能完全消除知识沟,至少也能抑制知识沟的扩大。在以下方面,可以用电视缩小知识沟:
(1)与人们切身利害有关系的事情上
电视节目涉及与人们居住的社区有切身利害关系时,选择收看电视节目的这类观众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层次和高社会经济地位层次中都有,这类问题通过电视可以缩小知识沟。
(2)涉及政府和民主的问题上
这些问题一般是引起社会各个阶层强烈关切的议题,电视可以让政府活动更加公开、透明。让各个阶层的人都有足够的接触信息的机会,这类问题上电视能够缩小知识沟。
(3)较简单、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
在复杂议题,如能源议题上,富裕者可能会从一种媒介(报纸)获知信息,而尚不富裕的人一般不会去专门翻阅期刊去弄懂这些问题。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通过电视对公众进行解释。低收入有能力和可能去收看,高收入也不用去寻觅其他的渠道,所以这类问题可以通过电视缩小知识沟。
3. “上限效果”指的是什么? 如何评价这个假说?
【答案】(1)“上限效果”假说的含义
“上限效果”假说是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的。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 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艾蒂玛等人为“上限效果”假说提出以下三条论据:
①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换言之,大众传播传达的不是“高、精、尖”的知识,而是某一范围、某种程度的“一般”知识,无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不可能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程序或范围的知识。
②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受众中的“先驱部分”(即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在感受到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
③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即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
(2)对“上限效果”假说的评价
①艾蒂玛等人所指出的“上限”在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过程中是存在的,但是在人的一生追求知识的总过程中,这个“上限”是否存在则是个疑问。
②因为,尽管个人对特定知识追求在一定阶段上会出现“饱和”或知识量增加的停顿,然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就会开始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必须带来知识总量的增加。
③此外,考虑到知识的老化和更新的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即使后来在某个“上限”赶上了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这种知识的实际价值也早己大大打厂折扣。因此,认为通过大众传播的“知识平均化”效果可以消除社会“知沟”,实现普遍社会平等的观念是很幼稚的。
4. 形成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形成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因素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受体,传播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因此,人的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有四类人分布在传播渠道的各个关口制约着效果的形成。
①传播者。其个人地位的高低、资历的深浅、知识的多少以及他个人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心理素质、工作效率等因素,都与传播效果的发生和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守门人。这些人以什么样的观念、价值、标准和习惯对大量的待传信息进行筛选、取舍、突出、淡化、修改、拼组,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
③中介者。这类人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联系人,拉扎斯菲尔德称之为竞选信息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格林伯格说它是新闻传播中位于全体受众之前的“主要受众”和“次要受众”。若干研究都证明中介者对传播效果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④受传者。受传者的预存立场、个人经历、智能结构、接受心理、兴趣爱好、性别年龄、个性特点、人格变数等因素通常是因人而异的,因而传播效果的形成也是各不相同的。
(2)讯息因素
讯息内容真实与否、新鲜与否? 适用性和可试性如何? 情节性和紧张性怎样? 讯息安排是两面都说还是一面之词、是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智、是客观报道还是空洞议论、是清楚还是含糊、是疏密有致还是结构混乱、是精心设计还是信口开河等,这些都会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媒介因素
在大众传播中,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而在形成传播效果时也会有所不同; 有的容易形成知识传播效果,有的容易形成新闻传播效果,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