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828社会学理论(含西方社会学史)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层理论

【答案】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2. 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

【答案】萨皮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语言相对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化中的内容,只有用该文化中的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达; 另一层意思是,发源于某一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用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去讲,意思就会有所不同,至少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这也是可想而知的。

3. 社会结构

【答案】“社会结构”是布劳理论的核心概念,或日解释物。社会结构被定义为一个社会人口在多维空间中的社会地位上分布。这个定义涉及了三个更基本的概念:社会地位、分布和多维空间。

4. 经济生产的循环

【答案】经济生产循环是指,经济力量围绕投资周期性地变化。新的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经济繁荣伴随着某些结构性变化。当资本生产的经济部门受到消费品生产部门拉动时,投资需求扩大。资本的需求越大,人们投资时就越会犹豫不决。因为资本需求一旦超过资本补偿能力,投资无法补偿贬值时经济就开始萎缩,市场出现萧条。而消费减少,会造成企业亏损,经济结构衰弱。在经济萧条时期,消费品生产部门受的打击最大。经济萎缩时贬值率较低,资金需求量小,补偿性投资下降。在此之后,与消费品生产部门有关的资本生产部门又开始增长,资本蓄量增加,人们又开始投资,商业气候出现好转,投资进一步增加,经济增长加速,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经济增长循环。

5. 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指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的特征

包括:①社会运动是一种企图实现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追求某种社会变革。②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内部有比较强烈的团结感和集体认同。③社会运动一般有较好的组织性,并且活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④社会运动在行动中主要采取非制度性或超制度性的手段。

二、简答题

6. 杜尔克姆为什么认为社会整合的力度应当适度?

【答案】杜尔克姆认为以自杀为代表的越轨和失范行为,其性质与发生频率的变化,与社会整合的力度有关。

(1)机械社会的整合能力越强,利他险自杀的频率越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利他性自杀既是社会成员自主、自重意识尚未形成的表现,也是社会对个体压抑过分强烈、强力的集体意识低毁或淹没了个体价值的表现。

(2)利他型自杀是社会整合力度过强的结果,而利己型自杀则是社会整合力度趋弱的结果,并且利己性自杀的频率与社会整合力度衰弱成正比关系。在他看来,无论利他性自杀还是利己性自杀,都是社会整合不适度、社会团结关系不正常的表现。

(3)失范型自杀主要产生于社会动荡和社会转型时期。当人们在动荡不安中失去某些原有道德观念或价值原则支持,很多意想之外的事情不断地在现实中发生,并且个人在原有观念系统中形成的选择受挫时,失范性自杀就会较多出现。失范型自杀与利己型自杀有两点相似之处:①都是因个人地位和利益受到损害而致,其思想根源是个人主义; ②都在社会整合力度趋于弱化的条件下发生频率较高。与失范型自杀相对应的是宿命型自杀,乃是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

(4)从杜尔克姆关于自杀四种类型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他始终在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在个人地位、利益同社会整合力度强弱的矛盾关系中,展开自杀问题的研究。杜尔克姆看到社会团结的形成与维持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合理调整、规范的过程。不论社会整合力度过大还是过小,都会引发自杀现象,因此社会整合的力度应当适度。

7. 达伦多夫关于社会冲突与社会结构变迁关系的论述。

【答案】(1)达伦多夫关于社会冲突与社会结构变迁关系的论述主要是在其对社会冲突的结果的讨论中提到的,他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即阶级结构。但是这种阶级结构不是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划分的,而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来划分的。既然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特定的社会结构,因此社会冲突的发生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2)达伦多夫认为,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结构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他概括了三种小同类型的变迁:①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 ②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 ③把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第一种变迁是革命变迁; 第二种变迁是改革变迁; 第三种变迁是最低层次的变迁。第三种变迁可使统治阶级长久地维持其权威的合法性。

(3)达伦多夫从度量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变迁的程度,提出了度量社会变迁的两个尺度:根本性与突发性。

①根本性是考察社会变迁的程度,它涉及统治阶级的人员、政策或阶级间的全部根本关系的变化程度;

②突发性是考察社会变迁的速度,根本性的变迁可能是突发的,也可能是迟缓的; 非根本性的变迁也是这样。阶级斗争的强度与社会结构变迁的根本性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联系,阶级斗争的烈度则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突发性之间存在着明确的联系。

(4)达伦多夫冲突论的基本观念:社会充满冲突,冲突促进社会的变迁,冲突的调节则维护着现存的社会结构。他认为,自马克思以来,在各种条件下发生的社会变迁己经降低了阶级冲突的强度与烈度。由于各种调节冲突的制度化方法的建立,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以及工业、政治和其他形式冲突的制度性分离,都使西方社会权威关系的基本结构得到维护。达伦多夫赞成冲突的调节,而反对掩盖冲突。

8.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对非逻辑行为的逻辑分析,他研究非逻辑行为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效益,而是为了寻求真理。

(1)非逻辑行为,就是指在主观上和客观上没有将手段与目的合理地联系在一起的行为。帕累托特别指出非逻辑行为并不意味着是反逻辑的行为,他把非逻辑行为分为四个类别:①是指在主观和实际上手段与日的都没有联系在一起的行为; ②是指行为与引起的结果之间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但行为者却误以为他采用的手段能够引出他所希望的结果; ③是指行为的手段与其客观结果有逻辑的联系,但行为者在主观巨并不曾知或想象过这种联系,一此生理反应便属此种类型; ④是指行为结果与所运用的手段之间有逻辑的联系,但结果并小符合行为者的主观愿望。

(2)帕累托指出,人们的非逻辑行为也并不都是由于行为者事先没有意识到,有的是明知其行为是非逻辑的,还在自觉地继续这种行为。

(3)非逻辑的行为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反逻辑的,非逻辑的行为后果只是最终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已。人们所做的许多事情从行为者本人的角度看来是合乎逻辑的,这里所说的“逻辑”是指行动者本人的心智逻辑或主观逻辑,而不是客观实在的逻辑。

9. 宏观结构理论的前提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1)被解释物与解释物

①被解释物:社会或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模式。重点是集团间关系和社会流动。

②解释物:社会结构。

(2)概念定义

①社会结构:社会人口在多维空间中的社会地位上的分布。

a. 社会地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用来识别他人并作为选择交往标准的属性或特征。

b. 分布:社会人口在众多社会地位上的规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