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828社会学理论(含西方社会学史)之外国社会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安全阀制度
【答案】社会安全阀制度或体制是社会的一种机制,它通过潜在的社会冲突来维持一个群体。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小断排出,而不破坏整个结构,冲突也能帮助一个动乱的群体“净化空气”。科塞注意到,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
2. 哲学社会学
【答案】哲学社会学,研究社会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即揭示社会学研究的条件、前提和基本概念,对个别研究进行形而上学的综合。
3. 攻击与赞同命题
【答案】这个命题包括两个方面:
①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报酬或者受到了没有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 也因此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可能对他更有价值。
②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报酬,甚至超过期望值时,或者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感到高兴,心理上也会赞同这种行为,而且行为结果的价值也会增大。
总之,这一命题指出报酬期待必须与实际报酬相一致,否则就可能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4. 女权主义
【答案】“女权主义”这一术语在19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在英文当中,是指那些支持男女平等的法律和政治权利的思想或者主张。自那时起,它的意义一直处于演变之中,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它的最为宽泛的一般意义,是用来指称这样的理论或理论家:他们认为性别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一方压制另一方,一方服从另一方的。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政治权力的问题,而不是一种自然的事实,并且认为这一问题对于政治理论及实践是至关重要的。女权主义一般都把“社会性别”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石和核心。
5. 一般社会学
【答案】一般社会学,是指研究在各门社会科学对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它是为所有社会科学去探索新的途径,即这样一种科学的方法:这种科学由于它适用于各种问题的全部总和,因而并不是一门具有自己内容的科学。社会学研究和把握的,实际上是过去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未经研究和把握的规律。
二、简答题
6. 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理论。
【答案】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提出了“权力精英”理论。他指出,社会中那些经济、军事和政治机构中占据高位的财阀、军阀和政客组成了或多或少结合在一起的、或统一起来的权力精英,他们的重要决策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和趋向,左右着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权力精英们的决策反映了他们维护自己统治的利益,而不是普通公民的利益。米尔斯看到,一方面精英巨头集权力、财富和声望于一身; 另一方面街头的普通大众被剥夺了对公共事务的一切影响力,被迫依附于他们所不能控制的各种力量。普通大众处在一个被各种大规模组织所控制下的异化了的世界中,他们却没有能力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真正位置。米尔斯就以这样的战斗精神和理论观点促进了其它社会冲突理论的诞生。
7. 简述杜尔克姆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
【答案】杜尔克姆关于“社会分工”的思想主要包括:
(1)社会分工的功能
杜尔克姆在对社会分工进行功能分析时,区分了常态分工和变态分工,分别考察了前者对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和后者对社会整合的负面影响。
①涂尔干认为劳动分工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这种功能分工方一式提高了生产率,而在这些功能彼此紧密的结合。分工的作用不仅限于改变和完善现有的社会,而是使社会成为可能。杜尔克姆认为现代社会秩序建立的原因是常态的社会分工。随着分工的发展,职业活动变得更加专门化,社会的异质性日益增长,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这种分工发展及其产生的相互依赖性代替了集体意识而成为有机团结的基础、社会整合的根源。
②涂尔干具体分析了三种反常(变态)分工:失范的分工、强制的分工和不协调的分工。 a. 失范的分工
失范的分工往往会导致社会对个人的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的约束,对分工产生的新角色的规范模糊而不详尽,结果是社会成员丧失了指导他们行动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导致社会失范和有机团结的发展。
b. 强制性分工
当社会规定不再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呼应,不再具有自身的道德基础时,‘白就会表现为外部的强制,由此产生的分工是一种病态的强制分工。强制性分工是一种不平等的分工,它往往会造成偏离有机团结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社会冲突,从而威胁社会秩序。
c. 不协调分工
不协调分工是由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所产生的。
(2)社会分工的原因
杜尔克姆在确定现代社会中分工发展的原因时将社会分工视为一种社会事实。他认为分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增加。人口增加导致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社会生活的集约化程度。社会密度扩大表现为社会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增长。社会容量、物质密度和道德密度的加强,导致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比率的提高。
人日增加、互动增多又产生了两种后果:①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在这种条件下,劳动分工是推动社会进步、建立新型社会团结的最佳手段; ②分工的发展和互动的增加使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得以加强,这是有机团结的基础。
8. 简述林德夫妇的小城镇研究。
【答案】(1)对小城镇研究的原因
①由于林德本人的某些个人因素。他对社会学了解很少,更多地依据人类学的成果,这使得林德夫妇成为最早应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现代西方城市的学者。
②林德研究的出发点是很实际的。他是神学院的毕业生,因此他对一般美国城镇的宗教礼仪甚感兴趣。他曾任《出版周刊》主编,当过官员,在社会人类学的影响下,他决意分析北方社区的态度和风俗,从而产生了关于这类社区的最全面的专题论文。
③海伦本人在纽约的萨拉·劳伦斯学院教书(1929-1964),婚后,在丈夫的影响下对小城镇研究逐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根据实地调查,合写了《中镇一一现代美国文化研究》(1929), 《过渡中的中镇一一对文化冲突的研究》(1937)。他们关于“中镇”的研究开创了“当代生活的社会人类学”。
(2)过程
①林德采用了里弗斯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关于人类行为的六分法:挣钱,建立家庭,培养子女,度过闲暇,参与宗教实践和社区活动。
②选择印第安纳州的门奇市,为之起了一个代号叫中镇。选择门奇市有两个原因:a. 它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城镇满足了林德夫妇的需要; b. 它虽是一个小城,但却整齐划一,可描述为一个整体。1924~1925年,林德夫妇在那里从事了18个月的实地调查。
③在调查中,林德夫妇发现了他们专题论文的基本主题:工业化对传统美国城镇生活的冲击。林德夫妇认为有必要把1924至1925年的状况同该市迅速发展前的状况进行对照,他们成功地描写了该市工业化及其各种后果。
④与芝加哥学派的研究不同,林德夫妇并不想抓住被美国迅速工业化激发起来的全部财富和社会过程的各种变化,而只想更真实地阐释实验基地的普遍意义,这使得《中镇》更接近学术性。
⑤林德夫妇的《过渡中的中镇》是10年后在同一城镇进行实地研究的结果。林德夫妇从另一角度即人萧条对一般美国城镇的影响程度,来观察他以前收集到的事实。
(3)影响
①1939年,林德出版了《知识的目的》一书。此书讨论了社会学的使命,并记录了30年代末芝加哥学派社会学理论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