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学位]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

【答案】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力度、刚度和致密度。

(1)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

①控制力度。控制力度用来表明社会成员的社会活动空间的大小,力度越大,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狭小; 反之,表明社会活动空间越宽广。

②拎制刚度。控制刚度用来表明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 ③控制网络致密度。社会活动空间是社会规范体系包围起来的空间,这就是社会控制网络。社会控制网络致密度用来表明社会规范的严密程度。

(2)三者关系

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祸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由社会预先规定的,刚度则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①社会控制出现的三种情况:

a. 当其中一个维度超出适度范围时,社会控制成为过度控制;

b. 当其中一个维度低于适度范围时,社会控制成为欠度控制;

c. 当其中某些维度超出而另一些维度低于适度范围时,就成了过度与欠度控制杂然并存的局面,这时要综合三个维度的值来判断整个控制体系是过度控制还是欠度控制。

②正确把握社会控制的度,实现适度社会控制,既是十分重要的,又是十分困难的。

a. 欠度控制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系,容易导致社会失序甚至社会动乱; b. 过度控制不利于社会成员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缺乏活力,最终不利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

c. 适度社会控制才能既发挥社会控制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功能,又能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简述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

【答案】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从分析人的行动开始。

(1)概念:社会行动是社会现实最小的和最基本的单位,每一单位行动的基本构成都包括:手段、目的、条件和规范等要素。

(2)特征:社会行动都是有特定目标的; 指向某种目标的社会行动都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情境既包含行动的社会环境也包含行动的自然环境,而这两种环境中的某些因素是行动者当作手段来利用的; 行动者要在目的和手段方面展开价值评价或价值选择。

(3)原则:根据对社会行动的这些分析,帕森斯提出了研究社会行动的“目的一一手段一一条件”原则,即在目的、手段和条件的联系中把握社会行动。

(4)帕森斯建立了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理论。用“动机取向”和“价值取向”概念框架中分析社会行动的模式变量。

(5)帕森斯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行动的概念构架,称为“手段一目的”框架。用来说明这框架的基本概念,帕森斯称为“单元行动”。每一个单元行动包括下列要素:

①行动者:是指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②目的:行动者所要达到的未来日标。

③情景:是日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它又分为两个方面,行动的条件和手段。其中前者是行动者不能控制、难以改变的,而后者是可控制的。

④规范限定:帕森斯认为这是一个复杂方面,但对行动过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思想、观念、行为取向等,这些都制约着日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中手段的选择。

(6)帕森斯指出,这一行动理论有如下几个推论。

①行动是一个时问过程,时间范畴是最基本的。

②行动存在着错误的可能性,因为行动者对目标的确定、手段的选择是随机的。

③在特殊意义上,行动是主观的,即这里所说的主观,是对行动者而言的。

④行动的情景涉及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等方面,但其具体内容不是行动理论所研究的。

3. 奥尔森的搭便车理论。

【答案】搭便车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曼柯·奥尔逊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与团体利益》中提出来的。所谓“搭便车”行为,就是集体中的个人选择不合作的行为,但又获得了与其他成员相同的收益。

(1)在奥尔森(M.Olson )看来,影响或阻碍集体行动的突出问题便是“搭便车”行为。所以,要达到集体行动,就必须对个人行为加以约束,解决“搭便车”问题。集体行动的实现,既是制度变迁的动力,同时也受制度安排的影响。不同的制度安排,对预防“搭便车”行为的作用不同,因而对集体合作的激励作用也就不同。

(2)集体行动理论提出了达成集体行动的几个重要条件,有些条件是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满足的,但制度的效力即惩罚力度以及有差别的分配原则即激励机制这两个条件较为容易满足。也就是说,要促进集体内的合作或集体行动的实现,有效的惩罚和激励机制是必要的。通过这两种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制约集体内的“搭便车”行为。

4. 什么是社区? 社区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案】(1)社区的定义

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二个方面:

①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

②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

③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2)社区的功能

社区作为地方性的社会,它所包含的各个系统和单位都分别担负着与当地社会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功能。一个完整的社区,其基本功能有经济生活、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等。

①经济生活功能

a. 社区的首要功能

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

b. 社区发展出各种经济组织,如农场、工厂、公司以及社区成员共同遵循的经济制度。

c. 不同的社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组织形态和经济制度,例如传统中国农村的赶集、现代城市的超市购物等都是适合当地社区的经济活动方式。

②社会化的功能

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例如家庭、邻里、学校、教堂。事实上,每个人的社会化总是在这个或那个具体社区里进行的。

③社会控制的功能

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a. 可以通过正式的法律途径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形式来处罚社会偏差者;

b. 可以通过社区的舆论和团体的压力来促使人们遵守规范。

④社会参与的功能

a. 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这就是社区的社会参与功能。

b. 实现社区参与功能的途径:第一,通过正式的政治途径,如参与竞选等;

第二,通过各种自愿结合的社会团体来向社会表达关乎切身利益的共同要求,并争取解决有关的社区问题。社区参与的程度往往显示出一个社区的活力所在。

⑤社会保障的功能

a. 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