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615社会学概论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互动

【答案】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 角色距离

【答案】“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3. 精英循环(帕累托)

【答案】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小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4.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5.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

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6. 理性命题(霍曼斯)

【答案】理性命题是霍曼斯在其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中提出的一项命题,是指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一也增大的行为。理性命题既是对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的概括,又是对它们的限定。它力图指出:人是一个会合理盘算的功利主义者。在行动前除了要考虑行动结果的价值,还要考虑有没有可能得到。如果报酬的价值很高,但可能性很小,那么行动者采取这一行动的可能性不会大。过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明:行动一价值(可能性)。

7. 文化堕距

【答案】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

,或称“文化堕距”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

8. 差序格局(费孝通)

【答案】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用来描述中国人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不社会关系的亲疏。”

二、简答题

9.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护概念的异同?

【答案】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其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福利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社会保护(SocialProtection )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概念的异同:

①异: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

a. 表达问题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社会福利概念侧重反映既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及与其相关的实践操作模式,而社会政策概念则主要反映政府(或其他组织)在社会福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干预行动。

b. 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一些国家在使用社会政策概念时采用其广义,包含了比较广泛的内容,而使用社会福利概念时相对比较狭窄,因此导致二者的外延出现一定的差异。

②同:许多国家和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在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其项目都是在公共资金或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提供非商业化的物质和服务帮助,使服务接受者可以免费或低费地获得这些物质和服务产品。

(2)社会政策和社会保护概念的异同: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10.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

【答案】涂尔干(迪尔凯姆)把社会团结区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类型,用来分析所有的社会,而不是社会中的组织。

(1)机械团结社会的特征机械团结存在于不发达社会和古代社会,是建立在社会中个人之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即同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它的主要特征是:

①社会中个人之间的差异很小,集体成员具有类似的特质,即情绪感受类似、价值观类似、信仰也类似;

②由于人与人之间没有产生分化,这样的社会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③个人的行动总是自发的、不假思索的和集体的;

④社会成员的相互依赖性低,社会联系的纽带松弛;

⑤社会同宗教联结在一起,宗教观念渗透了整个社会;

⑥要求绝对一致的压力不断压抑着人的个性,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⑦社会成员信仰、情感、意愿的高度同质性只有在分工不发达时才是可能的;

③机械团结的社会的法律特征是压制性制裁,这种法律表现了集体意识的力量,其任务是严惩那些破坏了风俗习惯和法律的个人。它把任何威胁或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对罪犯的惩罚不是合理地分析他对社会规范的实际破坏程度,也不考虑惩罚是否合适,实施惩罚仅仅是为了表达社会成员对集体的激情,对违反集体意识的行为的义愤,从而强化人们的集体归属感,巩固社会秩序的基础。

(2)有机团结社会的特征

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出现的,主要发生在现代发达的社会。

①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由于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也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

②分工越细,个性越鲜明,每个人对社会和其他人的依赖性越深,因而社会整体的统一性也就越大。分工越来越承担了原先由共同的集体意识所承担的角色。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造成人们彼此的相互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感。

③有机团结社会的法律是恢复性的,其功能是把分化的个人组织起来,使之有序地相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