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石家庄铁道大学物流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物流研究理论体系

【答案】物流研究的理论体系分为四个层次:物流学科的核心、物流学科的基本假设、物流学科体系的理论基础、物流学科体系的相关学科。

2. 军地物流一体化

【答案】军地物流一体化,是指在系统思想指导下,通过军地双方物流资源的不断整合与集成,所实现的军地物流可兼容部分协调发展、相互融合、高度统一的状态。

3. 物流作用

【答案】物流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物流作用有物流的效用(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物流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物流对企业的作用,其中,物流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变现在:①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之一;②特定条件下,物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③物流现代化可以改善我国的经济运行,实现质量的提升;④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物流对企业的作用表现在:①物流是企业生产的前提保证;②物流具有降低企业成本的作用;③物流具有利润价值;物流具有服务价值。

二、简答题

4. 循环物流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循环物流系统在具备了一般物流系统的特性基础上,还具备自身的特性。

(1)循环物流系统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代谢过程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依赖与影响,若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与净化能力一致,则人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资源就处于循环利用之中,此时的经济发展模式即为“循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即为“循环型社会”。循环物流系统的定义决定了其就是支撑“循环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人工生态系统,一方面减少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资资源消耗,另一方面减少向自然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

(2)循环物流系统是商品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的物流系统的有机整合。

商品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的有机整合,是系统的整合性在循环物流系统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循环物流系统与一般物流系统的根本区别“有机整合”并非商品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的简单相加,而是强调通过改造物流系统,将原本互相割裂、独立运行的商品物流过程与废弃物物流过程合为一体,由同一物流系统共同承担,通过解决二者的割裂性问题,促进资源循环的实现,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管理、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

(3)循环物流系统扩展了物流活动的范围

与一般的物流系统相比,循环物流系统延伸了物流活动的范围。

①客体的角度

一般的物流系统大多侧重于研究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以服务消费为目标的客体,而循环物流系统包括的客体有两种:a. 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以服务消费为目标的客体;b. 消费者不需要的物品,是物流过程中形成的衍生物。衍生物分为两类:a. 直接衍生物,主要指物流活动直接造成的废旧物品和退货,包括旧物品、报废物品、破碎物品、损坏物品、汽车尾气污染物等;b. 间接衍生物,主要指在物流管理过程中间接形成的衍生物,例如库存管理,库存数量如果少,虽然节约了库存费用,但因此产生较多的运输次数,增加了对运输燃料消耗和环境污染,从而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载体的角度

传统的单向物流系统一般侧重于研究承载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物品的载体,例如汽车、商品仓库等。而循环物流系统的载体除此之外,还包括运输废弃物的专用车辆、针对回收品功能进行测试的专用设备等。因而,循环物流系统的载体范围更广。

③流向的角度

一般的物流系统大多仅研究商品物流,或是单纯的废弃物物流。而循环物流系统有两种流向渠道:a. 客体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的途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是物流流向的主渠道,称为正向物流或动脉物流;b. 合理处置物流衍生物所产生的物流流向渠道,如回收、分拣、净化、提纯、再加工、再利用等,其流动的方向与前者相反,故称为逆向物流或静脉物流。

④功能的角度

循环物流系统的功能除了具备物流系统的功能之外,还具备如下功能:

a. 回收功能。循环物流系统的回收功能是指将顾客所持有的产品通过有偿或无偿的方式返回销售方。这里的销售方可能是产业链上任何一个节点,如来自顾客的产品可能返回到上游的供应商、制造商,也可能是下游的零售商。

b. 检测与分类功能。循环物流系统的检测与分类功能是指对回收品的功能进行测试分析,并根据产品结构特点以及产品和各零部件的性能进行分类处理。

c. 再加工功能。循环物流系统的再加工功能是指对回收产品或分拆后的零部件进行加工,恢复其价值。例如,对于使用过的包装材料,一般需要经过再次加工维护后才能重新利用,这种再加工功能一般可以由包装回收商来完成。

d. 报废处理功能。循环物流系统的报废处理功能是指对那些没有经济价值或严重危害环境的回收品或零部件,通过机械处理、地下掩埋或焚烧等方式进行销毁。考虑到环境效益,循环物流系统的报废处理功能应以机械处理方式为主。

(4)循环物流系统是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物流系统

循环物流系统通过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可以全面监测各种物质资源的流量与流向;准确把握生产、流通、消费、再生过程中各种物质资源的消耗与使用特性,将其对物质资源使用及其管理的各项要求,具体传递给经济系统的相应环节。物流系统的合理化,不仅限于物流各项活动带

来的经济效益,而且会带来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以及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促进现有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达到以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社会财富的目的。同时,通过物流系统还可以发现社会经济中阻碍、制约循环经济实现的深层次问题,为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在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循环物流系统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担负着有效地抑制社会的天然物质资源的过量开采、低效使用、大量废弃物和维护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目的。因此,通过对循环物流系统的协调与优化,可以正确指导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的物资资源使用和废弃,对不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行为,可以通过物流系统采取特殊手段,中断其原材料(或产品)的来源,禁止其产品(废弃物)的流出,以促进循环型社会的实现。

5. 请简述影响物流服务水平的因素。

【答案】影响物流服务水平的因素有:

(1)缺货水平

缺货水平即对企业产品可供性的衡虽尺度=对每一次缺货情况要根据具体产品和顾客做完备记录,以便发现潜在的问题。当缺货发生时,企业要为顾客提供合适的替代产品,或尽可能地从其他地方调运,或向顾客承诺一旦有货立即安排运送,目的在于尽可能保持顾客的忠诚度,留住顾客.

(2)订货信息

向顾客快速准确地提供所购商品的库存信息、预计的运送日期。对顾客的购买需求,企业有时难以一次完全满足,这种订单需通过延期订货、分批运送来完成。延期订货发生的次数及相应的订货周期是评估物流系统运作优劣的重要指标。延期订货处理不当则容易造成失销。对此,企业要给予高度重视。

(3)信息的准确性

顾客不仅希望快速获得广泛的数据信息,同时也要求这些关于订货和库存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企业对不准确的数据应当注明并尽快更正,对经常发生的信息失真要特别关注并努力改进。

(4)订货周期的稳定性

订货周期是从顾客下订单到收货为止所跨越的时间。订货周期包括下订单,订单汇总与处理,货物拣选、包装与配送。顾客往往更加关心订货周期的稳定性而非绝对的天数。当然,随着对时间竞争的日益关注,企业亦越发重视缩短整个订货周期。

(5)特殊货运

有些订单的送货不能通过常规的运送体系来进行,而要借助特殊的货运方式。例如,有的货物需快速运送或需要特殊的运送条件。企业提供特殊货运的成本要高于正常运送方式,但失去顾客的代价可能更加高昂。

(6)交叉多点运输

企业为避免失销,有时需要从多个生产点或配送中心向顾客运送货物,这也是应对延期订货的策略之一。

(7)订货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