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23比较文学概论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长河小说”
【答案】“长河小说”是20世纪初欧洲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深入和发展。“长河小说”得名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在这部小说第7卷的序言中写道:“在我看来,《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终就像是一条长河。”长河小说以多卷本的方式,或者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或者通过一两个家庭的变迁,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长河小说的代表之作,此外,《悲惨世界》、《人间喜剧》、《卢贡一马卡尔家族》等都可算作长河小说,它们线条清晰,具有长河那样一气呵成绵延万里的特点。
2. 俄狄浦斯王
【答案】《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人跟命运的冲突。这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
3. “心灵辩证法”
【答案】“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演变成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每一次反思,几乎都是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全过程的细腻展示。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
4. 意识流小说
【答案】意识流小说是新时期以来文坛上出现的一种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的小说样式。其特点是打破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故事的叙述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
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公认的意识流小说代表作有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5. 巴那斯派
【答案】巴那斯派是法国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又称“高蹈派”。以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居住的巴那斯山称其名,并出有诗选《当代巴那斯》。巴那斯派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倡导艺术形式的“唯美主义”,诗歌造型精巧美丽。它主张诗歌脱离社会,不问政治; 以创作“冷静的”、“客观的”、“无我”的诗相标榜,充满悲观颓废情调; 形式上刻意追求造型美感,是当时自然主义思潮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亦为法国象征主义的文学前驱。
6. 《第二十二条军规》
【答案】《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约瑟夫·海勒以二战为背景,描写了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美国空军部队的军营生活,无情地嘲讽和抨击了黑暗的现实,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危机,表达了人必须作出人生选择的思想。小说以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与主题。小说利用荒诞不经的情节,反讽俏皮的语言,描写人难以摆脱的困境,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荒诞不经,在笑声中嘲笑了社会,但是饱含着辛酸与无奈。小说成功塑造了“反英雄”形象; 通过“人像展览式”的戏剧性结构构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整体上显得凌乱破碎,但呼应了小说的荒诞氛围。
7. 贵族沙龙文学
【答案】贵族沙龙文学是17世纪出现于西欧上流社会的贵族文学流派。“沙龙”为“会客室”、“客厅”的意思,后来专指在客厅举行的社交活动和文艺座谈,沙龙文学就是在文艺座谈中朗诵或演出的文艺作品。贵族为打发无聊时光而创作的贵族文学。他们精神空虚,耽于虚无缥缈的想象中,作品多以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心理小说以及诗歌为主,主要写失去往日地位的封建贵族对中世纪的缅怀; 描写男女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 掐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矫揉造作,晦涩难懂,充满了没落贵族庸俗无聊的趣味。
8. 《跳房子》
【答案】《跳房子》是阿根廷著名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代表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二战后关于情感和观点的最为强劲的百科全书”。小说叙述的是一位任性不羁的拉美知识分子——奥利维拉,为了追求人生的真啼来到西方文明的“天堂”——巴黎,却发现自己与其格格不入,与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无法沟通。失望之余,他不得不舍弃爱情与友谊,回到“人间”——布谊诺斯艾利斯。然而,在这时他同样找不到自己形而上的追求。他执著地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天堂,但无论巴黎,还是阿根廷,苦苦的求索,只是使他一次次跌入失望的绝境。
二、简答题
9. 现实主义文学还有生命力吗?
【答案】纵观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有生命力、经得起时间淘洗的作品,大都是坚持了现实主义精神,具有勇气和胆识的,努力维护了文学的自由审美品格的作品。
(1)作家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和审美立场,能达成某种超越性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就是对时代生活、人民疾苦和普通人命运的密切关注,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密切关注,对民族灵魂的密切关注,为此它勇敢地面对,真实大胆地抒写,以至发出怀疑和批判的声音。一些作家早就在抵制直接的、短视的、配合式的创作,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坚持直面、大胆地写出真实,塑造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由于作家坚持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审美的立场,于是对人性人道的思考就往往会逸出“政治”的堤坝,无意中与“时代”抗辩,达成了某种超越性。
(2)现实主义精神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现实主义精神应该是变动不居的,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只有不断地更新和变化,才能保持它的活力和张力。在经历各种文学流派创作观和表现手法的冲击之后,西方现实主义在继承以往现实主义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以及某些基本创作原则的同时,不断强调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放性。从文学主题上看,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开始积极吸收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养分,重视探索人的全球境遇及其生存意义,积极寻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途径,在现实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并为克服它们的弊端进行了卓有成效地尝试。这种改变和新尝试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散发出新的生命力。最有分量和最有价值的文学,应该是关注人的存在境遇,展示民族的灵魂和心史的,直指人心的,具有形而上追求的文学。越是这样,在这个物化的时代,文学就越是不可替代,就越有生命力。
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大转型的时期,同样也是一个与世界文化碰撞、融合、重构的时期,这不仅是作家创作的难得机遇,同样也是作家面临的最大困难,现实主义怎样发展,却是需要继续不断探索的新难题。
10.《了不起的盖茨比》如何描写美国梦的破灭?
【答案】《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小说的重点意义在于以盖茨比的追求和毁灭来表现“美国梦”的幻灭,深刻揭露了“美国梦”的虚假实质。
(1)盖茨比的梦想
一是“发财梦”,二是“爱情梦”,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这两个梦对盖茨比来说是“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它是传统的美国梦的具体体现。
(2)美国20世纪的发展状况与传统的美国梦相悖
杰弗逊的《独立宣言》中宣扬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对自由、对幸福的追求权利,无论贵贱,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推崇那些靠个人奋斗而发达起来的人,不赞同那些靠继承上辈则富而富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