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619中外文学之外国文学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十日谈》
【答案】《十日谈》是薄伽丘创作的意大利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一部文学作品。1348年,意大利一城市瘟疫流行,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终日游玩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共住了10天讲了百个故事,这些故事批判天主教会,嘲笑教会传授黑暗和罪恶,赞美爱情是才华和高尚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无情暴露和鞭挞封建贵族的堕落和腐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2. 《春香传》
【答案】《春香传》是朝鲜人民家喻户晓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最早产生于14世纪高丽恭愍王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最终形成完整的作品。《春香传》在朝鲜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正如《红楼梦》之于中国古典文学一样。故事讲述了艺妓成春香和贵公子李梦龙之间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根据不同版本的流传,两人的结局也不尽相同。它和中国的《红楼梦》、日本的《源氏物语》并称亚洲三大古典巨著。
3. “长河小说”
【答案】“长河小说”是20世纪初欧洲文坛重要的文学现象,是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深入和发展。“长河小说”得名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他在这部小说第7卷的序言中写道:“在我看来,《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终就像是一条长河。”长河小说以多卷本的方式,或者通过一个人的经历,或者通过一两个家庭的变迁,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长河小说的代表之作,此外,《悲惨世界》、《人间喜剧》、《卢贡一马卡尔家族》等都可算作长河小说,它们线条清晰,具有长河那样一气呵成绵延万里的特点。
4.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普鲁斯特的一部意识流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二、简答题
5. 谈谈《神曲》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两重性。
【答案】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者,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其创作反映了中世纪向文艺复兴
运动过渡时期的时代特征。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但丁及其创作的意义,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正因如此,作为新旧交替时代诗人的但丁,他的《神曲》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
(1)思想内容上的二重性《神曲》既有鲜明的进步倾向性,又明显地打上了中世纪神学思想的烙印。其思想内容上的二重性主要表现为:
①在世界观方面,但丁根据基督教来世主义,把现世生活看成来世永生的准备; 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对现世的强烈兴趣,热情歌颂积极进取的精神。
②在政治主张方面,但丁一方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渴望和平统一,无情批判封建暴君、叛徒、卖国贼和党派纷争; 另一方面又把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身上,强调民族出路在于节欲苦修和道德净化。
③在对待宗教态度上,他一方面揭露教会的黑暗,表达了对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的教皇的仇恨,并把他们统统打入地狱之中,给予严厉的惩罚; 但是另一方面他毕竟是一位虔诚的教徒,歌颂了宗教信仰对灵魂的指引作用,将宗教神学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④在对待人的理智和感情问题上,但丁一方面严厉地批判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热情赞美人的才能、智慧和自由意志,反对宗教禁欲主义,肯定世俗的感情和爱情追求; 另一方面,又从宗教观点出发,把勇于探索、具有进取精神的奥德修斯当作一个异教徒罚入地狱的候判所,把彼此相爱的保罗和弗朗齐丝卡,以及殉情自杀的狄多、希腊的海伦和帕里斯等作为放纵情欲者打入地狱。
(2)艺术上的二重性在艺术上,《神曲》保留着中世纪文学作品的神秘象征特色,又折射出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芒,具体表现为:
①不同性质的文学特质的融合
《神曲》是新旧时代交替时期不同性质的文学的融合,体现了中世纪文学的主观幻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真实冷峻的奇妙结合。一方面,它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表现形式,充满象征和隐喻,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 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呈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面貌。它以幻想的三界旅行为框架,但目的是为了探讨意大利民族的发展道路。诗篇生动地描写了意大利的政治、社会生活,勾画了多姿多彩的具有现实性的人物形象,致使出现于诗篇中的各种人物,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虚构人物,都读来真切自然,具有现实的典型意义。此外,在一些具体的篇章中,但丁则以现实主义的笔墨,展现了一幕幕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场景。
②结构上具有中世纪文学的神秘象征特征,语言采用意大利俗语
《神曲》的结构大量运用宗教具有象征色彩的数字来构思,应和其宗教思想; 在语言运用方面,诗篇大胆抛弃了中世纪的官方教会语言拉丁语,使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革新做出了创新性尝试。
6. 请概述中世纪文学与历史没能同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由于中世纪文学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人们对其评价莫衷一是。如果将中世纪文学与历史社会联系在一起就显得更为复杂。因此,在西方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中,不乏对中世纪文学的贬低,认为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典与文艺复兴两大辉煌时期的漫长黑夜,是文化发展的断层阶段。中世纪文学与历史没能同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1)宗教的全面控制,限制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在欧洲,教会文学自成体系,大多为僧侣们所作,他们利用文学作品来阐释教义,颂扬圣徒,统治人们的思想与精神。佛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在亚非的广泛传播,使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带有宗教色彩。被恩格斯誉为新时代曙光的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他的反对宗教黑暗统治的作品《神曲》,仍然没能彻底地挣脱宗教的局囿,在“天堂”中供奉着圣洁的教士和天使,而生活在基督诞生前的荷马和贺拉斯作为异教徒在“地狱”中等待审判。又如古印度的富有反抗精神的诗人伽比尔,他反对一切宗教迷信,但也不得不用宗教的外衣去反对宗教,去传播自己的理想。或以“理想”的教士反对腐朽的教士,或以新宗教去对抗旧宗教,宗教的幽灵盘旋在中世纪文学的天空中,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文学的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必然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烙印,不能与历史同步发展。
(2)封建的小生产者方式僵化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中世纪文学的流程与发展还是相当迟缓的,而且呈现出回环重复的态势,这和封建的小生产者方式有关,小生产者方式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有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文学作品重复着同一的题材、同样的主题、相似的人物形象和共同的艺术形式。阿拉伯的文学中的押韵散文,不断地重复着一个相类似的故事; 占印度两大著名史诗中的一些情节,不断地被采用,其中的主要人物更是被反复吟颂。风靡欧洲的骑士文学不外是对贵族妇女的爱慕与尽忠和对封建领主的赤胆忠心。有关亚瑟王的传奇故事,从古代流传到中世纪,既是骑士文学的题材又是史诗歌颂的英雄。题材、主题、人物、形式很少变化,必然使中世纪的文学发展缓慢。
(3)统治者的干预
封建统治者保留了古代唯心主义——柏拉图的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亚里斯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并通过歪曲解释亚里斯多德的哲学形成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为他们麻痹和奴役人民服务。在神学基础上,学术领域里的蒙昧主义形成了,哲学成了神学的“裨女”,科学成了宗教的“仆人”,几何学被用于建筑教堂; 数学被看作具有神学象征意义——“一”代表神圣; “二”代表耶酥基督; “三”象征三位一体的圣父、圣子、圣灵“四”象征着四福音等等:天文学被用来计算复活节祭典的日期:逻辑用于诡辩,成为打击异教徒的工具:绘画、雕刻、音乐、文学则用来图解教义,宣扬圣父圣母的圣德,塑圣像,画天使,撰写基督故事,为圣徒们树碑立传,或为教堂谱写祈祷词、赞美诗……总之,一切都为了宣扬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神秘主义以愚弄人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总之,受特定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各种势力的限制,中世纪文学没能与历史同步发展,而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