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方向)(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汉语的类型及分布。
【答案】汉语是我国汉族使用的语言,也是一些少数民族使用的语言,使用人数达12亿以上,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根据语言特点可分成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
(1)北方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是在云南和贵州两省,由于明朝时中央政权管辖范围的扩大,使北方方言在此地区流行。在东北,主要在清朝后期,东北地区向汉人开禁,山东、河北等省农民大量移往该地,使北方方言扩大到整个东北地区。
(2)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吴语在南方各方言中发展历史最悠久。大约在周朝甚至周朝以前,即有北方的移民南下吴、越,带来了中原语言,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接受中原文化,加上秦始皇统一全国与“书同文”的政策,对吴方言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来,北方移民在战乱与少数民族控制中原时期大批南迁,使吴语与中原的语言更加接近。
(3)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湘语形成稍晚于吴语,来源于古楚语。楚人原居住在中原,殷末大乱始南迁至湖北境内,由其带来的语言发展成为楚语。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已发展到包括整个湖南在内的大片地区。
(4)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其地域分布与广东省行政界线并不一致。分布十广东中部、西南部和粤方言又叫“广东话”
广西的东南部。而广东省的东部、北部山区则不属于粤方言区。另外,散居海外的华人不少来自该语区,仍说粤方言。广州话可以作为粤方言的代表。
(5)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闽方言的分布范围除福建本省以外,广东的潮汕地区与台湾省的绝大部分地区亦都属闽语区。海外华人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说闽语。从历史发展看,虽然早有北方汉人来闽,但对闽方言的形成与影响而言,则始于东汉末、三国及晋时的北方移民。当时,移民路线有海陆之分。海路沿浙江进入,通过闽江进入福州,多居住于沿海一带。陆路则从闽北浦城进入,并散居于闽西北地区。唐、宋时期,移民又开始进入闽南与闽西南,甚至进入粤东。
(6)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赣是江西省的简称。江西省在春秋时代是吴、越、楚三国交界地区,在汉代则又介于荆、扬二州之间。按此情况,该地居民当时的语言可能属于吴语和楚语,或者至少与其有密切关系。在东晋末年,中原汉族受北方少数民族侵扰,大举南迁,部分进入江西中部。唐、宋时期,江西则成为接受北方移民的重要地区,这对该方言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7)客家方言形成与发展
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为早先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夕,早来定居者为“主’夕,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2. 简述逆城市化。
【答案】(1)逆城市化的概念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
,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2)逆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
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②形成阶段
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③发展阶段
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
④成熟阶段
郊区的自命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
3. 解释哈格斯坦德的时空棱柱体模式。
【答案】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1)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下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来决定。一个人在一天中外出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花在通勤路途上的时间越多,用于其它活动上的时间就越少。工作和睡眠是两种特殊的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总量,则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十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2)时空棱柱体模式
如果当一个人在某个区位上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总量得以确定时,就能用时空棱柱体图来模拟其依靠某种交通方式所达到的最大的行为空间。4个人每天在家里呆12h ,外出活动12h 的情况。
A 和B 表示两个人当天要返回家里,并且在路上没有停留时,利用不同的交通方式所形成的行为空间的一般情况。由于不同交通方式对人们特定时间内的活动范围有很大影响,乘车者B 比步行者A 的行为空间要大得多,从而形成不同的时空棱柱体。C 和D 则表示两个人每天必须工作8h ,并采用不同交通方式的行为空间情况。若是乘车者D 的居住地距工作地是0.5h 的路程,那么他可以获得3h 的自由时间,其行为空间的范围就比较大; 而步行者C 从居住地到工作地就需花费2h ,没有自由时间,其行为空间的范围就小,因此形成不同的棱柱体。
(3)棱柱体规模的大小的限制因素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也反映个人工作、生活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多样的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能力限制因素,如个人的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
②共扼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和地点的需求,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
③权威限制因素,如一些活动的时间、地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领导人的意愿所安排的。
4. 阐述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的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
【答案】(1)白吕纳的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
白吕纳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是可能论,这个观点最初由白兰士提出,白吕纳对可能论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将人类对环境的利用与适应的选择能力这个命题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他认为心理因素是随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事实来。在人地关系方面,他认为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2)评价
白吕纳的观点在地理学界获得了较多的支持者,在人地关系中,不应忽略自然环境的影响,在许多文化现象中,自然环境留下深刻的影响。但是,文化遗产在影响人的行为方面,其作用的重要性小于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论述题
5. 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答案】(1)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过程,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人文地理学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经济地理学取代了人文地理学。1980年以后人文地理学才得以恢复,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①1949~1979
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人文地理学衰落的阶段。该阶段的主要表现有:
a. 地理科学全盘学习苏联的理论与方法,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门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