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林业大学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716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酸雨

【答案】酸雨是指PH 值小于5.6的雨水、冻雨、雪、雹、露等大气降水。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是指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形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酸雨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还有少量灰尘,可导致土壤酸化,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并能使非金属建筑材料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损坏建筑物。

2. 球状风化

【答案】球状风化是指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的风化过程。

3. 日地距离

8【答案】日地距离是指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距离太阳约1.5×l0km ,这样的距离不

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4. 土壤溶液

【答案】土壤溶液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各种可溶性物质浸出的水溶液,主要包含无机离子、有机离子和聚合离子以及他们的盐类。它与固相部分紧密接触,并与固相表面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其组成与活性,随外界(大气、水、生物)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一方面可作为植物营养源,另一方面受一些金属离子污染。土壤溶液的组成有一定规律,它反映土壤类型的历史与特性,也反映季节性动态及农用情况。

5. 矿物

【答案】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旱液态和气态。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晶质矿物因化学成分不同,结晶构造及几何形态也不同,但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6. 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案】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7. 自然地带性

【答案】自然地带性是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广义的理解认为,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主张地带性主要是指纬度地带性,即热量或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其他方一面的带状变化。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也有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二、简答题

8. 分析说明水文循环基本原理、动力、循环现象的本质与地理效应。

【答案】(1)基本原理

地球上的水不是静止的,而是通过运动和相变从一个地圈转向另一个地圈,或从一种空间转向另一种空间。地球上的水经过蒸发、输送、凝结、降落、径流等环节形成复杂的水循环,促进水体交换。

(2)动力

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作用,大气则是水循环的关键。阳光照射水域和陆地,使一部分水变成蒸气进入大气,植物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动物体内的一些水也通过体表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高空变成水珠或冰结晶,以降水形式又回到地面。

(3)循环现象的本质本质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

(4)地理效应

水文循环对流域、区域或局地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产生变化。通过水文循环过程,可将水中携带的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改变另一个地方的生态与环境情势,使局部地区环境、

生态发生变化使各种自然地理过程得以延续,也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得到更新从而永续利用。

①水在水循环这个庞大的系统中不断运动、转化,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所谓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是可再生资源)。

②水循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水循环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陆地径流向海洋源源不断地输送泥沙、有机物和盐类;对地表太阳辐射吸收、转化、传输,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对于气候的调节具

有重要意义。

④造成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⑤水循环可以对土壤的优质产生影响。水循环简表

9. 何谓洪水和枯水? 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答案】(1)河流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由于大气降水量有年际变化,河川径流也有年际变化。洪水和枯水是河川径流两个重要的特征值。

①洪水的定义:

洪水是指短时间大量降水在河槽内形成的特大径流。洪水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降雨量;二是水流量,水流量的多少与森林的多寡与之直接相关。洪水的形成与暴雨的特性、流域特性、河槽特性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系。

②枯水的定义:

枯水是指缺少地表径流,河槽水位下降甚至枯竭(断流)的现象。枯水期间河川径流主要靠地下水补给,出现一年中最小的流量。

(2)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世界古代文明,还是当今地区经济的发展多与河流有密切关系,因为它不仅提供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提供灌溉、航运、发电之利。当然,洪水泛滥也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10.陆地水指哪些水? 它们有何特征?

【答案】(1)陆地水主要以河流、湖泊、沼泽、地下水和冰川等形式存在,它占全球水量的

2.8%,而与人类社会生息相关的河流、淡水湖泊水仅占陆地总水量的约0.325%。

(2)不同形式的陆地水有不同的特征:

①河流是指在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天然水道的通称。每一条河流都有河源和河口,河口指河流与海洋、湖泊、沼泽或另一条河流的交汇处,经常有泥沙堆积,有时分叉现象显著,在入海、湖处多形成三角洲。在河源与河口之间是河流的干流,一般可划分为上、中、下游三段,河源与河口的高度差称为河流的总落差。河流的水量多少与流域面积大小和形状有直接关系。河流与人类生存和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②湖泊是陆地上面积较大的有水洼地,是湖盆、湖水和湖中物质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湖泊的水文特征指湖水的运动、水位变化和水量平衡。

③沼泽是指地面长期处于过湿状态,或滞留着微弱流动的水,生长喜湿和喜水植物,并有泥炭积累的洼地。沼泽实际上是从水体或陆地演变过来的,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沼泽最明显的水文特征是其水体的流动非常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水每日流动只2~3m左右。径流极小是沼泽水文的另一特征。

④水库是由人工改造或修建水工建筑物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容积和用途的水量交换缓慢的水体。水库既是一个自然与经济综合体,功能多,可调节河川径流、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