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榆林市土地退化机理及经济损失动态评价研究

关键词:榆林市 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机理 经济损失

  摘要


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社会因素出发,深入分析了土地退化的机理,即土地退化是在人为社会因素的影响或驱动下,对脆弱自然环境的干扰,通过强烈的物理(风沙、流水)化学(盐渍)作用,使得土壤结构破坏、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的过程。
以1999年和2004年土地退化监测数据,分析了榆林市土地退化的现状、动态变化及空间差异,从土地退化的危害出发,把土地退化经济损失分为三类: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生态损失和社会服务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指土地退化直接造成的损失,主要指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造成的损失,包括土地退化带来的农业、渔业、牧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的损失;间接生态损失包括了土壤损失、土壤肥力损失、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质损失、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小气候变化、固碳释氧能力下降、水质下降、地下水位下降等引起的损失;社会服务价值损失包括人体健康损失、景观资源损失、舒适性价值损失等。本项目着眼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生态损失,运用替代市场法、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影子工程法等方法,计算了1999年和2004年榆林市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榆林市土地退化及其经济损失的时空变化,为认识榆林市土地退化状况提供了新的信息。
(1)榆林市土地退化的形成是以脆弱的自然条件为内因,人类的不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土地活动为直接原因形成的,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即社会经济、文化、不合理的政策、制度等。即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作用于脆弱的自然因子,使土地朝着不利于人类生存方向发展,产生土地退化,土地退化造成的结果又反作用于社会,产生恶性循环。所以要想从根本上防治土地退化,必须从社会、经济、制度上改革,制定适宜于当地条件的“农户参与式”的各个部门协调合作的多维计划,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下,摒弃不合理的法规政策,完善法律体系,使人类活动合理化,才能有效的遏制和防治土地退化,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
(2)榆林市土地退化经济损失严重,1999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180909.32×104元,间接生态损失为319664.6×104元,共计1500573.92×104元;2004年直接经济损失为551315.92×104元,间接生态经济损失286845.5×104元,共计838161.42×104元。2004年比1999年减少了662412.5×104元,说明榆林市自1999年以来,在防治土地退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3)就直接损失类别而言,2004年,榆林市风蚀损失≥水蚀损失≥盐渍化损失;就退化程度而言,中度退化损失≥轻度退化损失≥重度退化损失≥极重度退化损失;相对于1999年,极重度退化损失减少,轻度退化损失和重度退化损失增加;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2004年耕地损失≥林地损失≥草地损失,相比1999年,耕地损失大幅度下降,主要由于耕地中极重度退化消失的缘故。
(4)从退化损失程度的空间分布来看,除佳县外,北部六县区的损失密度大于南部六县区的损失密度,也说明了榆林市风蚀损失大于水蚀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