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725传播学原理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万国公报》(上海)
【答案】《万国公报》是近代在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该刊的前身是1868年9月5日创刊的《中国教会新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以宣传宗教教义、联络教徒教友、报道教会活动为宗旨。1874年出至301期时更名为《万国公报》,读者对象扩大到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各界人士。内容方面,占主要篇幅的是中外新闻、西学知识、行情物价等商业信息,并增设论说,目的是为了影响和干预当时正在进行着的洋务运动。1883年,该刊因林乐知忙于他务停刊。1889年上海广学会恢复出版《万国公报》,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李提摩太等参与编撰。该报复刊后明确把“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大量发表涉及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的新闻和评论,大量介绍西学知识,逐渐引起社会注意。1894年维新思潮兴起后,该刊大谈变法革新,提出过许多建议和具体措施,产生了广泛影响。1907年因林乐知病逝停刊。
2. 《澳门日报》
【答案】1958年8月15日在澳门创刊,后发展为澳门地区最大的报纸。该报重要消息大多采用新华社等通讯社的电讯稿,集新闻性、生活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3. 《遐迩贯珍》
【答案】《遐迩贯珍》是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报刊,也是中国境内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8月1日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1856年5月停刊,前后共出33期。《遐迩贯珍》在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当前时事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此外,该刊还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1855年,《遐迩贯珍》增出附刊《布告篇》,率先在我国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该刊还有中英对照日录。
4.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答案】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线组织,是抗日战争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全国性新闻记者组织。其前身是1937年由范长江、夏衍等人在卜海发起筹办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该协会还没有来得及开展活动,就被迫离沪迁往武汉,在武汉成立分会,1938年3月15日,该协会在汉口开会,决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邵力子、王芸生、于右任、叶楚枪、邹韬奋、郭沫若、张季莺、潘梓年等为名誉理事,范长江、
钟期森、徐迈进为常务理事。“青记”除总会外,还在广州、香港、桂林、成都、重庆、延安、兰州等地设有分会,会员曾发展到一千多人。
5. 《中国日报》
【答案】《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从经费筹集、设备采购到人员选定,都是孙中山亲自操办,陈少白任主编。《中国日报》创刊后,其主要宣传内容:一是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 二是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它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
6. 《前锋》月刊
【答案】《前锋》月刊是中共中央创办的机关刊物,1923年7月由中共中央创刊于上海,瞿秋白主编。为避免当局的注意,假托在广州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如它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它重视调查研究材料,采用了许多统计数字,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但是,它对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宣传不力,甚至有错误的观点。
7. 网络编辑
【答案】网络编辑亦可称为网络编辑员,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新职业,与传统媒体的编辑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不同,网络编辑是在通过计算机在网络上进行信息处理、新闻发布等。网络编辑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编辑形式。网络编辑职业分为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和高级网络编辑师四个等级。
8. 《中国工人》
【答案】《中国工人》是国共合作后出现的工人报刊中最重要的一份。1924年10月创刊于上海,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刊物,1925年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改为全总的机关报。起初刊期不定,后为周刊。主要撰稿人有邓中夏、刘少奇、瞿秋白等。《中国工人》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总结我国工人运动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斗争经验,帮助工人学习罢工的战略战术,充分做好战斗准备。
9. 新闻价值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新闻
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磺。1918年,他在《新闻学大意》(发表于《东方杂志》)中,设专章论述“新闻的价值”。
10.《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
【答案】1938年6月,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在香港成立,并出版该同盟的中英文会刊《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该刊的英文版由爱泼斯坦和贝特兰负责编辑,中文版由邹韬奋、金仲华等负责编辑,以宣传团结国际进步人士和海外华侨援助中国抗战为办刊宗旨,刊登了宋庆龄写的不少文章和致国际友人的信,还大量介绍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活动情况,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简答题
11.简述澳门近代报业产生的条件与早期发展情况。
【答案】中国境内的近代报刊,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当时的澳门不仅出版葡文报刊,还同时出版中、英文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一个重要起源地。
(1)澳门近代报业产生的条件
从技术设各、人口条件、社会需求等因素来看,澳门的近代新闻事敬似乎在17世纪中后期就应该产生了。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发明创造的西方活字印刷术曾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发展。时隔100多年后,这种印刷设备被西方传教士带到了中国。澳门是西方活字印刷术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而实际的情况却是,直到19世纪初澳门才出现了第一份近代报刊。这与葡萄牙颁布的两项出版法令有关:1737年颁布了禁止葡萄牙海外属地(各殖民地)出版的法令,1768年开始实行新闻检查制度。出版活动只有在葡萄牙本土才被认为是合法的,海外殖民地不允许有仟何出版行为。1820年8月,葡萄牙本土的立宪党人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帝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1821年,葡萄牙新政府通过了新闻自由法案。出版禁令解除后,在本国民主革命的影响下,葡萄牙海外殖民地随即出现了一批报刊。(2)澳门近代报业早期发展情况
①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
a. 葡萄牙的第一份近代报刊《本宫及来自其他国家的新闻专刊})于1641年12月诞生。 1822年9月12日,澳门立宪党的首领巴波沙创办了葡文周报《蜜蜂华报》,其内容主要刊载政府通告和会议尼录,也有不少关于葡中官员处理澳门事宜的消息及澳门政情。1823年6月,葡萄牙本土发生了君主复辟,从第54期开始,《蜜蜂华报》便由保守派掌管,一直到1823年12月27日终刊,一共出版了67期。《蜜蜂华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b. 执政的保守派于1824年1月31日创办了澳门历史上的第二份葡文报纸((澳门报》。该报以宣传葡萄牙国内保守派的主张为主要内容,1826年12月16日因财政问题而停刊。
c.1833年后,葡文报刊在澳门成批出现,如《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真正爱国者》、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