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高中生自我妨碍的特点及其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自我妨碍,心理控制源

  摘要




自我妨碍是指在成就和评价情境中,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价值,采取减少努力或人为夸大困难的策略,以避免将其能力与未来可能的失败相联系,从而保持在他人眼中良好的自我呈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过多的强调学生的成绩和学业能力,就必然使分数成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我价值全面客观的评定。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免受威胁,学生便会有意或无意的采取自我妨碍策略,因此,自我妨碍行为在学校这种典型的能力评价情境中十分常见。本次研究通过探讨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来揭示高中生自我妨碍的动机本质、自我妨碍产生的影响、以及自我妨碍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等方面的特点及现状,以期帮助教育工作者对不同类型学生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从而及时有效地控制自我妨碍行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本文采用问卷法分别对来自西安市和咸阳市两所高中58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论如下:


1.高中生自我妨碍行为存在学科类型和生源地上的显著差异;


2.高中生心理控制源存在性别和年级上的显著差异;


3.高中生内控性与自我妨碍之间呈高度负相关,机遇与有势力的他人因子与自我妨碍之间呈高度负相关;


4.外控者比内控者有更多的自我妨碍倾向,且差异显著;


5.心理控制源的机遇因子更能预测自我妨碍行为的产生,预测力为17.2%;


在此结论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干预措施,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自信心和信任感的培养,增强内在的责任感和控制感,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培养其的独立性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来控制自我妨碍行为。


 


关键词:高中生,自我妨碍,心理控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