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民族教育复试之当代教育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目录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民族教育复试之当代教育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 .... 2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民族教育复试之当代教育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 .. 12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民族教育复试之当代教育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 .. 21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民族教育复试之当代教育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 .. 30

2017年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民族教育复试之当代教育心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 .. 39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操作技能? 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1)操作技能的含义

操作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学习既是一个身体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的过程,只是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心理的参与程度有所不同。操作技能的学习既要求个体进行认知上的加工与分析,也要求实际做出协调的肢体运动反应。操作技能既不同于操作知识,也不同于心智技能。

(2)操作技能的主要特点

①动作的客观性:操作动作的对象是客观的,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如操纵各种运动器械、协调控制身体的活动等; 操作的过程是客观的,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肢体运动来逐一展示的,肢体的运动是外显的。

②动作的精确性:操作动作符合规范要求,符合动作原理。无论是在动作的力量、速度、幅度还是结构等方面都符合标准。精确性是操作技能的一个基本特征。

③动作的协调性:操作活动由一系列动作成分构成,各成分以整合的、互不干扰的方式和顺序运作。各个动作成分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顺序依次或同时完成,动作间衔接与配合顺畅而协调; 各动作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整体; 各种运动感觉和视觉协同配合,以有效地控制和操纵整个操作过程。

④动作的适应性:操作活动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条件,显不其活动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当个体面临多种变化的条件时,动作间的结合及其执行方式一方面能依然保持高度的一致和稳定,另一方面又能视各种不同的条件而作适当的调整,以最有效地完成动作,实现动作的最佳功能。

2. 社会规范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在教育系统中,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即社会规范的内化过程。其实质是:

(1)规范行为的发生

①依据行为的发生学原理,任何行为包括规范行为在内,其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情境作用条件。行为的生物学机能就在于主体对情境的适应。规范行为作为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其产生情境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情境,它是对这种交往情境的适应性反应。没有人际交往情境,就不可能产生规范行为。

②人对环境的适应有生物适应与社会适应。个体的行为也分为生物性适应的本能行为与社会

情境中的社会性适应行为。规范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的人际交往情境所产生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主体对社会情境作用所发生的一种社会性适应。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的鲜明特征。

③主体内部存在一种实现行为的价值取向选择的机制。这种行为的价值取向选择就是品德这种心理结构的机能。品德是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的抉择机构。社会情境的作用,是规范行为发生的外因。品德结构及其对行为的价值取向的选择,是规范行为产生的内因。依据心理结构的构建主

,这种内在机制及品德结构,不是先于人类个体的经验而义观点(人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观点)

存在,而是在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主体的构建作用而确立的。

(2)品德结构的构成要素

品德又称为品性或德性,是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总称。它是在人类个体的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而不断构建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品德结构是一种对社会规范遵从的经验结构,是通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的学习,完成知、情、行的整合而构建的。从动态的角度,品德结构是山规范行为的驱动心理因素、定向心理因素与执行心理因素这三种要素构成。

(3)品德结构的构建与社会规范遵从态度的确立

品德结构是在人类个体的生活及学习过程中,通过外在于主体的规范的影响而构建起来的一种心理结构。

①品德结构的构建,是以对规范的遵从经验的获得为前提的。规范的遵从经验,即与社会规范的要求相符合或一致的认识、体验与行为方式。品德结构的构建,是以这种对规范的遵从经验的获得及整合而实现的。

②品德结构的构建,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而实现的。这需要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层到深层的一系列的阶段变化。

3. 什么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有哪些内容、特点和作用?

【答案】(1)社会规范的含义

社会规范是某一社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这一功能是通过个体的社会规范学习来实现的。社会规范学习区别于认知学习与技能学习,它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合学习,因而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也更为复杂。个体通过社会规范学习建构品德结构,获得人际交往经验,实现个体社会性发展。社会规范学习对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者冯忠良认为,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

(2)社会规范的内容

社会规范具有异常丰富的内涵,它不同于人们口常生活中所说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体现了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所有方面的要求。由于社会规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它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按规范内容来分,可分为思想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生活规范、工作规范与学习规范等等。

思想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认识的要求。政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政治要求和准则。法律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法律行为要求。道德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伦理行为的要求。生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日常生活的要求。工作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工作行为的要求。学习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学习行为的要求。

②按规范的适用范围来分,可分为大群体规范和小群体规范。

大群体规范指在世界、民族、国家等大型社会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国际法、民族风俗、国家法律、社会生活实践规范等等。小群体规范指在小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学校的校纪、校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纪律,家庭内的生活规范等。

③按规范的推行方式来分,可分为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和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

强制性推行的规范是靠一定的社会组织强制社会成员执行的,如法律规范,司法机关对违反法律者实施强制性制裁; 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则不通过强制手段强迫社会成员执行,而是通过社会舆论等方式监督社会成员执行,如道德规范等。

④按规范的明确性来分,可分为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规范。

成文的规范有明确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形式,如法律条文、政策条文、工作细则等; 小成文的规范则没有明确的文字和语言形式,如风俗习惯、时尚风气等等。

(3)社会规范的特点

①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是用以衡量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作出判断的依据。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个体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生活及社会秩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人的社会行为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加以制约和规定。社会规范正是评价和矫正个体社会行为的工具。

②社会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提出的,是依据社会组织自身的利益需要及价值观确定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组织要进行有效运转,就需要一定的规范来统一组织内成员的个体行为。当个体的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便会得到社会肯定及赞许; 当个体的社会行为背离社会规范时就会受到社会否定及指责。社会规范的这种制约作用正是维持一个社会组织稳定、发展的前提。

③社会规范随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组织的变更而变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任何社会组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它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当社会组织发生一定的变化与更替时,组织内的各种规范也必须随之变化,及时反映本组织的利益与目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规范具有阶级性,是一个阶级或等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4)社会规范的作用

社会规范不仅对于社会的存在、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个体的存在、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①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及个体的社会适应。

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物存在,它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方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们在社会规范引导下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按社会规范要求来统一意志行动。社会规范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