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
【答案】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学习时对整个情境特征一起编码贮存的心理现象,即在学习时进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
2. 视觉搜索
【答案】视觉搜索是指视觉系统对形的识别开始于对原始特征的分析与检测。这些原始特征包括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对这些特征的检测是自动的,无需意识的努力。对图形的原始特征的分析,是由视觉系统的特征检测器来完成的。
3. 自上而下的加工
【答案】自上而下的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运用己有知识和经验对知觉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与自下而上的加工相对。知觉者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刺激物意义的确定起一种定向作用,由一般知识引导知觉加工,较高水平的加工制约较低水平的加工。更多地使用在非良好的知觉条件下,可使人更好地处理一些刺激的双关性和不确定性。
4. 启发式
【答案】启发式是一种间题解决策略,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式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常用的策略有手段一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人们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经常运用启发式。
二、简答题
5. 简述能力的发展趋势。
【答案】能力随个体年龄的发展呈现出下列发展趋势: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的最重要时期。
(2)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也有学者认为到40岁)达到顶峰,但是,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晶态智力
在人的一生中都是稳定增长的。
(4)青年期和中年期是人生最漫长且工作最有力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在25~40岁之间,人们常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5)能力的发展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 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
6. 简述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答案】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弗洛伊德将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各个发展阶段都是不可逆的,一旦发生功能固着就没有补救的方法,因而每个阶段的经验,将决定个体成年后的适应型态和人格特征。
(1)口腔期(出生~18个月)。儿童在这一时期,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活动是吃奶。这一时期的欲望主要是通过口腔的动作来获得满足的。
(2)肛门期(1~3岁)。这一时期,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排泄,对大小便的控制和训练,是父母与儿童之间最主要的互动行为。
(3)性器宫期(3~6岁)。这一时期,本我冲动的对象集中转向生殖器,性器官成为儿童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来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4)潜伏期(6~11岁)。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儿童对性缺乏兴趣,男女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
(5)两性期(青少年期)。这一时期即青春发育期,性的能量又重新涌现出来,复又投向生殖器区域。这一时期青少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从父母那里摆脱出来,建立起自己的生活。如果前几个阶段都发展顺利的话,这一阶段就会走向婚姻、成熟的性生活,以及繁育和教养后代。 7. 简述想象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答案】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想像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处理图形信息,而不是词或者符号。想像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像活动的基本特点。想像在许多创造性思维中起到核心作用,主要表现为:
(1)想像是建立新的概念、形象,发现新的联系、规律的有效且重要的创造性思维途径。 ①想像是新形象的创造,想像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或是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因此,想像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
②想像属于高级的认识过程,它们都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并能预见未来。人们在面对问题情景、需要尚未得到满足时,常常在头脑中出现需要得到满足和问题得到解决的情景,这种情景是对现实的一种超前反映,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见。
③想像的预见是以具体形象的形式出现的,而思维的超前反映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的。在人的活动中,若问题的原始材料是已知的,解决问题的方向是基本明确的,解决问题的进程将主要
服从于思维规律。如果问题的情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情景提供的信息不充分,解决问题的进程将主要依赖于想像。想像可以“跳过”某些思维阶段,构成事物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2)想像可以超越客观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各种限制,通过在头脑中纯化和概括客观对象,使认识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它需要对己有的感性材料创造性想像,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在头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8. 什么是注意起伏和注意分散? 二者有什么区别?
【答案】(1)注意起伏也称注意动摇,是指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如把一只手表放在离被试一定距离的地方,使其刚刚能够听到表的滴答声。被试即使是十分专心地听,也会感到时而听到时而听不到; 或者感到表的声音时强时弱,这就是一种注意的动摇。
注意分散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对,是指注意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不能集中在当前进行的活动中。 (2)注意的起伏不同于注意的分散。
注意的分散即分心,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的对象与活动而指向其他的对象与活动; 通常是由无关刺激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时间地作用引起的,对完成当前的活动任务具有消极的影响作用。
注意起伏是由感受器的局部适应引起的,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识活动中都会发生。只要个体的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动摇就没有消极的作用。
9. 简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及对梦的解释。
【答案】(1)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己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包含三部分:即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并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 前意识处于中层,是指那些此刻并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经验,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作用,组织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 无意识处于大脑底层,其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此外,无意识的主要特点是无矛盾性,无时间性,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非现实性,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活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2)冰山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大脑比作海上冰山,意识部分只是露出海而的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随海水波动,时而露出海面时而没入海下,无意识则像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3)意识与无意识: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意识是清醒理性的却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盲目的却又是有力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因此,无意识是占据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