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政法大学81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外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泰晤士报》

【答案】《泰晤士报》是英国历史最悠久、最有权威、消息灵通可靠的报纸,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DailyUniversalRegister ),创办人是印刷商约翰·沃尔特,1788年改为现名。该报自称办报方针为“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但在政治倾向上,它实际上是英国政府的喉舌,在重大的国内外问题上反映官方意图。《泰晤士报》报道严肃,内容详尽。它重视国际国内大事报道,对重要文件刊登详尽。它也重视言论,社论版一边刊登社论,一边刊登读者评论。该报每天40版左右,分两大部分:一是国内外新闻、评论、文化艺术、书评; 二是商业、金融、体育、广播电视和娱乐。版面比较清晰、紧凑,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工商金融界和知识界。

2. 《新莱茵报》

【答案】《新莱茵报》是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1848年6月1日创刊于德国科伦,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共出301期。该报由马克思主编,恩格斯等为编辑。《新莱茵报》十分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遇到重大消息就以传单形式出号外,有时一天出两次报纸。每期报纸和附刊的末尾还辟有《最新消息》栏,简告开印前收到的最新消息。报纸发行方式大部分为订阅,也有一些零售。《新莱茵报》是适应德国革命的需要创办的。它始终不渝地宣传《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所规定的革命纲领和路线:对内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该报实际上是“共产主义同盟”的机关报。

3. 网上自生媒体

【答案】应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的在线媒体可以分为两种一一“上网媒体”和“网上自生媒体”。所谓网上自生媒体,只在互联网上提供新闻服务,形式包括各种新闻组、网络杂志、网站中的新闻频道等。通过这种媒体形式传播新闻信息的有个人和各种非传统新闻机构。

4. 普利策

【答案】普利策是美国著名的报业家,出生于匈牙利,1864年来美开始其报业生涯。1868年担任德文报纸《西方邮报》记者,1878年,他购买了《圣路易斯电讯报》,不到一年又合并了当地的《邮报》,改名《邮讯报》。1883年,普利策买下纽约《世界报》。在他的经营下,《世界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创了廉价报纸成为报刊主体的时代。他在遗嘱中捐赠了250万美元建立哥伦比

亚大学新闻学院。普利策还留下50万美元设立“普利策奖”,这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耀,提升了报业和报人的地位。

二、简答题

5. 二战时期,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便受到越来越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势力所左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二战时期,政府更是将报业纳人“战时体制”,使它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内阁情报局

为了加强对新闻言论的统一管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于1936年成立了“内阁情报委员会”,1940年改名为“内阁情报局”。该机构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首相,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力机关。其职责是:

①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监督报道及组织宣传;

②根据“国家总动员法”,对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行管制;

③指导或取缔广播事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情报局成为政府军部独裁的言论工具。

(2)制定新闻统制法规

战争期间,在以往新闻法规的基础上,军国主义政府又制订了一系列旨在限制新闻出版活动的法规。

(3)实行“一县一报”的合并措施

“国家总动员法”规定:战时政府为实现国家总动员,在必要时可以根据救令,决定有关企业的开设、托办、共同经营、让渡、废止、停办以及法人的合并、解散等。通过以上措施,口本政府将新闻业的用纸、资材、编辑、出版等全面统制起来,实现了所谓“国论统一指导”的体制。

6. 苏联社会主义报业是怎样逐步瓦解的? 这一过程留给我们什么深刻的教训?

【答案】(1)苏联社会主义报业的瓦解过程

①公开性原则带来的变化和争论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拉开了全面改革的序幕。在1986年2月举行的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形势迫使苏联“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并且提出了经济改革的方针。“二十七大”以后,他又将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强调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提倡“公开性原则”,认为“没有公开性,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他尤其要求新闻界做出努力,“报纸应当支持公开性原则”,“应当将更多的事实公诸于众”,因为新闻媒介是“实行公开性的最有代表性和群众性的讲坛”。按照戈尔巴乔夫的要求,“二十七大”后苏联报界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重大调整,随之出现过一番活跃景象。

②从“革命性改造”到放弃党的领导

苏联报刊的变化后来逐渐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公开性的旗帜下,特别是在“历史无空白”、“批评无禁区”等口号的庇护下,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报刊舆论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