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参与式观察

【答案】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其优点:可为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提供很好的方法; 参与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这也是记者喜欢采取暗访手段的原因。其缺点:它所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参与式观察的程序是不明确的,观察无系统,它的资料难以用数量表示,它的研究结果也无法重复。

2. 双重行动模式

【答案】双重行动模式是由巴斯提出的,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巴斯将“个体把关人”的研究从对单个新闻加工者的研究拓宽为对明显分为两类的多重“把关人”的研究,所谓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巴斯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与加工; 第二部分的把关活动是新闻加工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第二部分的把关即新闻加工比第一部分的把关即新闻采集更具有决定性。

3. 组织传播

【答案】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4. 容器人

【答案】“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提出的概念,他用这一形象说法描述现代人的行为特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

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5. 分层抽样

【答案】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层抽样的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 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6. 移动媒体

【答案】移动媒体是指利用数字广播电视地面传输技术播出,以满足流动人群的视听需求为主的新型媒体。移动媒体大致可分为掌上媒体和交通媒体两种。掌上媒体包括手机、psp , mp3, mp5等设备,交通媒体主要包括车载电视、地铁电视、电梯电视等。

7. 芝加哥学派

【答案】芝加哥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他们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代表人物有帕克、米德等。芝加哥学派对传播理论与研究的影响如下:①它代表着社会科学在美国的第一次繁荣,对那些重要的欧洲理论而言,它起到了思想登陆点的作用。②它使美国有关社会间题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③该学派学者构成了一个以人类传播为中心的人格社会化的理论概念体系。他们强调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④该学派构筑了后来的以媒体效果为重点的大众传播研究的模型。使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有了强烈的经验主义方向等。

8. 刺激一反应理论

【答案】刺激一反应理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认为大众媒介发出的信息能轻而易举让观众接受,这种理论被形象地称之为“枪弹理论”或“皮下注射理论”。“刺激一反应”机制和媒介效果强大的信念是该理论形成的基础。早期的传播学者认为,受众在“刺激一反应理论”机制作用下任凭传播内容摆布,只要把价值、思想与信息直接“注射”到每个被动的、原子式的受众个体身上,便可产生一种直接的、不经任何中介环节的效果,因此,媒介效果的实现完全取决于媒介所传播的内容。大众媒介有着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受众对大众媒介的信息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二、简答题

9. 简述批判理论和传统理论的区别。

【答案】1937年,霍克海默在《社会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为法兰克福学派奠定思想根基的论文,题目就叫《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这篇重要文章不仅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宣言,而且也是当今各种批判思潮的源头。霍克海默指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的。这两者的本

质区别在于:

(1)传统理论把自己置于现存社会之中,旨在帮助社会的再生产过程; 而批判理论则把自己放在既定秩序之外,旨在颠覆这个再生产过程。

(2)传统理论总是从既定的事实出发,通过实证性的研究,得出同现存社会秩序相调和的顺从化结论; 而批判理论首先是破坏一切既定秩序,证明它们是同人的本质相背离的。所以,批判理论是以否定的姿态而出现,而传统理论是以肯定的面目而盛行。

(3)传统理论是与现存社会秩序相一致、相调和的“服从性”理论; 批判理论则是对现存社会秩序加以拒绝、否定与批判的“革命化”理论。批判理论首先表现为一种立场,其次才是一种特定的理论。

总之,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传统研究与批判研究、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是二元对立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的存在较大的分歧。

10.试述受众观变迁的概要。

【答案】对受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大众”到“市场消费者”再到“权利主体”的变化过程。不过,这些有关受众的不同认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连续的线性关系,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形成的对受众的不同理解。受众的各种特性或者说侧面,其实早就并存不悖,只是由于大众媒介发展状况的不同,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使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受众的理解往往向某一方面倾斜而已。

(1)社会学中的大众社会理论对传播学的影响,主要在20世纪20.30年代。人们将受众等同于大众社会里的大众,认为受众是一种分散的、被动的存在,很容易被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所操纵和改变,大众传播则是一种单向的过程,大众媒介在其中居于垄断和控制的地位,社会影响力巨大。

(2)20世纪40年代以后,许多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陆续发现,受众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被动,在接触大众媒介之前,他们往往已有自己的固定看法和预存立场,而且,单个受众总是归属于一定的集团或群体,群体的态度和规范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他们的立场和对于媒介讯息的接收。

(3)将受众视为信息消费者和市场营销对象也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观点。从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在美国诞生时,到20世纪中期以后,媒介的公司化、集团化经营成为主流,跨行业的媒介垄断集团出现,“受众即市场”的观点也愈加影响深远。

(4)将受众视为权利主体的思想,可追溯到17, 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依据“天赋人权”、“自然权利”等政治学说,早期的资产阶级学者认为,表达自由是公民自然权利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民主政治赖以实现的基础。

11.解释学派的定义、研究兴趣及研究方法。

【答案】(1)解释学派的定义

解释学派是指传播学的一个研究学派,它注重探讨每一个受众个体给予被接受的讯息的独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