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5汉语言文字学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5汉语言文字学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一) ... 2
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5汉语言文字学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二) ... 8 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5汉语言文字学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三) . 13 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5汉语言文字学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四) . 17 2018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625汉语言文字学之古代汉语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五) . 22
一、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1. 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市官於内;救小,则以内重求利於外。 .
【答案】市:买。
2. 夫子式而听之 .
【答案】通“轼”,车前横木,这里用如动词。扶轼,古时乘车,遇有应表敬意的事,乘者即俯身扶轼。在这里,孔子是表示对妇人哭墓的注意和关怀。
3.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 将以为楚国袄祥乎? ” .
【答案】将:还是,选择连词。
4.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答案】属:通“嘱”劝酒。
5.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韩愈《进学解》)
【答案】既:完,结束。
二、名词解释
6. 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
【答案】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是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其具体内涵是:
(1)古无轻唇音
“古无轻唇音”,是指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p]”、“滂(p ‘]”、“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 ‘]”、“奉(v]”、“微(w]”。唇齿音声母是从双唇音声母演变出来的。例如“辈”读双唇音,说明上面的声旁“非”在古代读双唇音。
(2)古无舌上音
“古无舌上音”,是指在上古声母系统中上只有“端(t]", “透(t ‘]”、“定(d]", “泥(n]”这组舌头音声母,没有“知”、“彻”、“澄”、“娘”这组舌上音声母。舌上音声母是后来从舌头音“端(t]”、“透(t ‘]”、“定(d]”、“泥(n]”这组声母中分化出来的。
7. 古今字
【答案】古今字是文字学术语。它是指表示同一个词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采用的不同的字,是汉字发展的一种孳乳现象,即古汉语中有些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项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的现象。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8. 谓
【答案】谓是古书注解术语。往往在以具体解释抽象,或以一般解释特殊的情况下使用。使用“谓”时,被释的词都是放在“谓”的前面。如《论语·為政》中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孔安國注:“政謂法教。”
9. 喻三歸匣
【答案】喻三归匣是古代音韵学的一种描写声母变化的术语,是以曾运乾以中古音韵推演上古音韵得出的规律。宋代提出了“见溪群疑,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澈澄娘,影晓匣瑜,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来日”这三十六声母,反映的是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与之相较,上古声母系统中声母共有三十二个,有的要合并,有的要分出一些。而其中,唐宋以后的喻母在上古分为两类,一类与匣母相同,一类接近定母。前一类即所谓“喻三归匣”。
10.双声叠韵
【答案】双声叠韵是音韵学术语,也是写诗在声律上的表现方式之一。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即迭韵,是指两个字的韵相同。先秦的声母系统和韵部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别,所以不能将上古的双声迭韵和现代的双声迭韵混为一谈。如“芣莒”在上古是叠韵,同属之部。“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它们的古代声母都是m 。
11.通假字
【答案】通假字是指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它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
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但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同音或音近的字来代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它是正常的文言现象,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三、分析题
12.指出下列句子中特殊的语法现象。
(1)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 ……。”对曰:“臣愿之楚。”
(2)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
(3)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
(4)张天下以为之笼,因江海以为罟,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
(5)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6)狼,速去! 不然,将杖杀汝。
(7)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
【答案】(1)“子欲何之”中,“何之”是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要放在动词后面。
(2)“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需要将其放在动词之前。
(3)双宾语句“子文饮之酒”意为“自问请他们喝酒”,“饮”既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接使动宾语“之”。又是一般动词,接直接宾语“酒”。
(4)“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宾语“何”前置。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需要放在动词后面。
(5)“古人贵朝闻夕死”中的“贵”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很重要”
(6)“将杖杀汝”中“杖”名词用作状语,意为“用木杖”。
(7)“馆于虞”中的“馆”名词用作动词,意为“住宿”。
13.分析下列虚词的含义、作用、用法。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2)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
(3)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游者少。 .
(5)子其勉也,吾不复见子矣。 .
(6)微斯人,吾谁与归?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