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当代新闻评论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本报评论员文章

【答案】本报评论员文章是指由本报评论员撰写或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它作为结合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配写的重头评论,旨在体现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2. 电视新闻评论

【答案】电视新闻评论,是指运用电视传播手段制作的新闻评论,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分析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它在触及时事、反映诉求、表达主张、弘扬正气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媒介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上更是一枝独秀,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赞誉。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政治倾向性的以广大观众为对象的电视新闻体裁,是电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实行舆论监督,指导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新闻报道体裁。

3. 时评

【答案】新闻时评,又称时事评论,简称时评,它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新闻文体。时评是指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其新闻中的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来的乃至隐藏的问题,发表作者自己的见解,或者归纳、整理出新的结论或者观点。它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刚刚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现象、问题在第一时间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一种论说形式。时评的特征包括:因时而评,新闻性强; 缘事而发,寓理于事; 内容贴近,体裁广泛; 大众视角,公民写作。

4. 《火星报》

【答案】《火星报》是指1900年12月24日,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为重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德国莱比锡创办的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的宣传内容主要是同经济派论战和宣传党的纲领。列宁实际上是《火星报》的主编和领导者。他在《火星报》上发表许多有关党的建设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问题的文章,对国际生活的重大事件作评论。

5. 癸丑报灾

【答案】癸丑报灾,是指1913年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1912年宋教仁被杀后,新闻界的深入报道令当局颇为不满。1913年袁世凯当局对反对派的报刊开始进行清理,北京、广州、武汉、长沙等地的国民党报刊以及反袁报刊被全部查封,对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民力报》等,采

取禁止在租界发行的办法,使其被迫停刊。此外报纸报人被警告传讯、打砸搜查、封门停业的事情时有发生,造成大量记者被杀被捕、报业萧条的灾祸。到1913年,全国报纸只剩139家,与1921年初的50多家相比锐减了300多家。时逢农历癸丑年,所以在新闻史上称之为癸丑报灾。

二、简答题

6. 广播评论的写作和制作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案】(1)论题具体,不枝不蔓

新闻评论以逻辑思维为主,以逻辑推理为主要手段,其内容一般比较概括和抽象。对于诉诸听觉的广播媒介而言,让受众听懂评论的内容并在记忆中有所留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把抽象的论题具体化,把分散的论点条理化,并有所集中,使听众在有限的收听时间内,能够明晰地把握论题和中心论点。

(2)论据得当,事理交融

同其他媒介一样,广播评论也是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为了给评论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的佐证,在广播评论中,应选取新鲜而典型的论据,以此引起听众的兴趣,进而在叙议结合中表明态度、做出分析。

(3)语言平实,宜于听知

广播评论是写给人听、说给人听的,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和议论方式的深入浅出既是它的基本特点,也是写作与制作的基本要求。

(4)重视音响,配合协调

音响是广播评论有机的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来,音响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广播评论。其作用也从开始时引出话题、渲染气氛,过渡到回溯背景、叙述过程、参与议论等。

7. 简要陈述一下我国报刊上杂文的发展历程。

【答案】我国报刊上的杂文,是随着副刊的产生而出现的。

(1)在“辛亥革命”时期,有些报刊的副刊还设有《杂文》、《杂感》等栏目。那时的杂文虽然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杂文不完全一样,但也是包罗万象,说古论今,面向现实,笔锋比较犀利。特别是革命派报刊上的杂文,对当时的帝国主义侵略者、封建势力、保皇党人和媚外卖国的官吏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讽刺,发挥了有力的战斗作用。

(2)“五四”运动前后,杂文这种战斗的文体,在报刊上运用得更加普遍。如《新青年》的《随感录》、《湘江评论》的《放言》、《政治周报》的《反攻》、《向导》的《寸铁》等。都是杂文专栏。

(3)建国以后,革命作家的杂文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对有害的事物迅即给以讽刺或抨击,对新生的进步的事物给以热情支持和歌颂,成为新型的文艺性政论。

8. 简述新闻评论标题的演变轨迹。

【答案】从中国近代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轨迹,到当代开阔的国际视野,我们可以看到新闻

评论的标题,约略有如下一个进化的轨迹:范围题~对象题~判断题~附加信息题。

(1)范围题

我国近代早期的新闻评论的内容是阐发作者的政治观点,以及对国家政策、社会现象的基本看法。因此,评论的标题也自然带有古代“策论”的模式。这些标题所含的信息抽象而概括,只表明论说的大致范围,或者说是“论题”,而不标明评沦的具体观点。其信息较为抽象,确定性差一些。

(2)对象题

随着社会需求和媒体自身适应社会需求的改革,媒体由“政论本位”时代进入到“新闻本位”时代,针对具体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时评”开始出现。因为早期的“时评”基本上是针对新闻事件单纯地就事论事,标题就往往只标出事实性内容,像是消息题。

(3)判断题

随着时评文体的发展和丰富,特别是其选题与内容的开阔,作者的论点也进入评论标题,它们往往是一个标准的判断句,兼备评论对象的客观性信息和评论主体的观点性信息,可以称“判断题”或“论点题”。这是反映内容确定性最高的评论标题。

(4)附加信』息题

当代新闻评论标题的一种新趋势是通过附加题得以补充信息。具体做法是在大字号的短题之下,附加一个小字号的实题,标明具体判断或评论对象。

9. 社论写作中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案】社论写作有三点基本要求:

(1)选择恰当的论题,提炼在政治上明确和尖锐的主题思想,这是写好社论的第一步。 ①在选择论题时,首要原则为,应特别注意从实际出发,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和主要矛盾发言,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加以分析阐述。另一条原则为,从更多的读者关心的问题出发,选择主题鲜明的题目,即能够超越社论借以立足的一些具体业务工作的范围,从中提出一些能吸引读者,为更多读者所接受,在生活中会产生影响的选题。

②为使社论的选题体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迫切性、关键性和广大读者所关心的问题,就十分需要撰写者善于体会党的力一针政策中的新的精神。同时要经常调查、分析社会现状,精心体察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认真研究现实中涌现的新事物、新问题,把握人民群众的思想脉搏,从中找出恰当的选题,这是加强社论指导性的首要环节。

(2)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把道理说得既深刻又透彻,让读者心悦诚服。

①社论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具体事物和具体问题作具体生动的阐明,让受众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问题应该这样去认识,工作应该照着这样的方向去做。要做到以理服人,又必须平等待人。如果不是平等待人,而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对社论敬而远之。平等待人不仅是态度问题,实际上也是立场问题。如果读者感到你同他们是真正平等、对他们理解、为他们着想,会缩短同你的心理距离,增加认同感,愿意倾听并考虑你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