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90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答案】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兔。

2. 上层建筑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 社会主义本质

【答案】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这一概括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4.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答案】世界是多样化的世界,是多样化统一的世界,社会主义多种道路只是形式的不同,而本质上都是社会主义。由于各个民族风俗不同,认同感不同,最主要的是国情不同,那么解决这种矛盾的社会主义革命方式就不同。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多样性。

5. 因果联系

【答案】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成为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联系,又必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二、简答题

6. 劳动力商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劳动力商品的主要特点有:

(1)马克思主义认为商品是用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当然具备一般商品的特点,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2)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也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

(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7.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有哪些?

【答案】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世界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

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8. 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哪些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答案】(1)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的机遇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只有通过对话、交流和合作,才能实现互惠互利和“共赢”,这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有利环境。

②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学习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平台,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较短的时问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加社会主义的竟争力。

③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反思。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对这些问题的冷静思考,有利于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反思一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有利于梳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明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2)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安全带来威胁。

社会主义国家在科学技术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存度较高。社会主义国家引进外资必然会造成外资经济与民族经济在市场占有和股权控制方面的激烈竞争,引进外资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就会威胁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产业安全乃至经济安全。

②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带来冲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利用各种手段极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用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模式作为“普世价值”,遏制和“规范”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取向。这些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压力,使社会主义处于不利地位。

③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构成一定威胁。

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和渗透陛使传统主权的对外独立性和对内权威性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蚀和挑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它们的需求,以经济相要挟,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试图让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问题上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