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90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专业硕士]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及其表现
【答案】辩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与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①是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来改造客观世界;
②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来改造客观世界;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以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规律是客观的,具有稳定性和强制性,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使主观符合客观而达到预期结果,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 新经济政策
【答案】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乘(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2)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3)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 垄断利润
【答案】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高额垄断利润一般是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价格以高于自由竟争条件下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的“目标利润率”为中心来制定,这样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来操纵垄断价格,促使实际利润率和“目标利润率”趋于一致,就可以较有把握地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4. 空想社会主义
【答案】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初。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所经历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相适应,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不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5. 规律及其特点
【答案】(1)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2)规律的特点
①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某种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②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但这绝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二、简答题
6.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答案】(1)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一般地说,价值增殖过程也是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
(2)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下人的劳动要服从资本家的安排; 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是以价值形成为基础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在通过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也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了新产品中; 通过消耗一定的体力和脑力,支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凝结在新产品棉纱中形成价值,这是新创造的价值。其结果,新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殖,没有产生剩余价值,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这就是价值形成过程,它既是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过
程,又是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但是,这种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他必须要把这种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殖过程。
7. 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形成的? 其发展趋势如何?
【答案】(1)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不断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①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使各国在生产上密切合作,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体系。
②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不断扩大,程度不断提高。
③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2)经济全球化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
①跨国公司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跨国公司作为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根据缔约国经济联合程度的不同,区域经济集团可分为五种组织形式:自由贸易区; 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 经济同盟; 完全一体化。
③国际经济协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不断增强。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也使国际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些客观上要求加强国际经济领域的协调,建立相对统一的国际经济秩序,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协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8. 为什么说价值具有客观性?
【答案】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
(2)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
(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