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军事训练是和平时期部队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根本途径,它实质上是一种负荷程度很大的军事劳动,常常同时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这些因素加强或抵消着已形成的心理适应机制,这种适应机制的变化无形地影响着军事劳动的动作和完成,同样地影响着由这种特殊劳动带来的训练损伤的发生和转归。 我军一个年度训练周期的军事训练伤约为35—45%,新兵基础训练损伤约占部队年度军事训练伤的75%,其中下肢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占30%左右,具有一定自然疾病史,对新兵的非战斗减员及训练水平可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新兵基础训练期间参训个体及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逐周检诊应力性骨折发生情况,着力研究其间的相关关系,并应用心理学干预手段降低其发生率,从军事医学心理学实际应用的角度,为提高部队训练水平,降低军事训练伤发生率,然后结合以往的研究资料和军队新兵特点及其工作要点,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增强部队战斗力,提出理论依据。 新兵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家军用标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我军兵源素质良好,虽存在个体差异非稳定型(超标准者)235名,但仅占18.71%。各因子平均分超标分布趋势分别为躯体化143名(11.39%),人际关系敏感181名(14.41%)恐怖248名(19.75%),偏执164名(13.06%),精神病性143名(11.39%),其它总数的10%以下新兵下肢应力性骨折与非稳定型心理特点密切相关,稳定型组1021名,应力性骨折发生率为20.86%,非稳定235名,应力性骨折发生率为26.81%,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