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答案】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是指自然地理过程或现象随时间的演化出重复出现的变化规律,分为周期性、旋回性、阶段性节律三种。其特点有:①叠加性,叠加在一起的各类节律,并不具有等效的功能,而是在各自不同的水平上起着相应的作用;②分级性,其作用强度和作用规模可区分出来,其中高一级的制约着低一级的,低一级的必然刻有高一级的印痕;③变异性,若高一级的节律发生变化,势必影响所有低级别的节律性,通过低级节律性在其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反馈作用,又影响较高一级节律的变异。地理节律性的产生来自地理现象的循环和振荡,其表现反映了地理模拟和地理预测的可能性。

2. 流域

【答案】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

3. 科里奥利力

【答案】科里奥利首先发现地球自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偏转力,因此称为科里奥利力。科里奥利力D 可表示为

物体所在纬度。

4. 地震

【答案】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即大地的快速震动。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 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5. 经度与纬度

【答案】①某一地点的经度,即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即经度的零度线。由此向东和向西,各分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线是重合的。②一地的纬度即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赤道纬度为0°,由赤道向两极,各分为90°,北半球的称北纬,南半球的称南纬。

,式中ν为运动物体的速度; ω为地球自转角速度;φ为运动

6. 降水量

【答案】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越多,降水强度越大,反之则降水程度越小。

7. 腐殖质化过程

【答案】腐殖质化过程是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复杂、较稳定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化过程使土体进行腐殖质累积,结果使土体发生分化,往往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暗色的腐殖质层,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产生构成腐殖质主要成分的原始材料,②第_阶段为合成阶段,即山微生物为主导的生化过程。影响腐殖质形成的因素有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温度、土壤反应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值。

8. 上层滞水

【答案】上层滞水是指包气带内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其性质基本与潜水相同,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通过蒸发或向隔水底板的边缘下渗排泄,受水文因素影响强烈,水质极易受到污染。它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

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夹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二、分析题

9. 试述生物海岸的生态环境、效益与保护。

【答案】红树林海岸及珊瑚礁海岸不但是一种特殊的海岸类型,而且在生态环境,科研和应用上都有重大意义。

(1)珊瑚礁的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

①珊瑚礁(岸礁)有削弱波能及保护海岸的作用,岸礁部位相当于水下岸坡的上部,波浪进入岸边之前,必须通过岸礁带,波浪因此逐步消能,海岸得到保护。

②珊瑚岛是海洋中的绿洲,这里生物繁盛,不仅有茂盛的植物,而且带来繁多的鸟类,以及山鸟粪堆积而成的磷矿。

③珊瑚岛有着美丽的海洋风光,不论水下或水上都可以成为良好的旅游资源。

④水下珊瑚礁区,是海洋生物最活跃的生长与繁殖场地。

⑤地质时代的化石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是良好的储油层。

⑥珊瑚体本身具有较大艺术欣赏价值,可作为装饰品和艺术陈列品,某些种属可以入药,礁体还可烧制石灰,成为建筑材料。

⑦珊瑚礁岛屿具有重要的国防及军事意义。

(2)红树林海岸环境与效益

①红树林具有防风、防浪及护岸促淤作用。

②红树林海岸生态环境良好,不但可调节海岸带气候,而且成为生物的聚集地。

③红树林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生物海岸资源的破坏与保护

①珊瑚礁岸礁被挖掘被挖掘的岸礁主要用来烧制石灰及建筑材料,岸礁破坏后,潮水加深,波浪作用增强,海岸迅速后退。

②生物入侵导致珊瑚、红树林破坏肆虐上海崇明岛的可怕入侵生物一一互米花草,因其具有固沙促淤作用,20年前从美国引进,由于缺少天互米花草目前成为整个崇明海滩的绝对霸主,导致鱼类、贝类因缺乏食物大量死亡,水产养殖业遭受致命创敌伤

③加强生物海岸的管理、保护和研究

a. 为了保护好珊瑚礁及红树林海岸的生态环境,应加强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

b.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

c. 加快生态保护的立法进程,依法对生物海岸进行综合治理。

10.试述大气的垂直分层。

【答案】大气的垂直分层为:根据大气的温度层结、密度层结、成分、电离状况及其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层分为五个层:

(1)对流层

从地面0km 至距离地面8~18km,其平均厚度12km ,赤道地区的对流层厚度最大,两极地区最小;由于重要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近地面层的大气温度较高,大气中的云、雾、雨、雪等天气、气象现象均发生在对流层中。

(2)平流层

从距地面8~18km至50~55km之间,平流层内气体状态非常稳定,在距地表25km 以下的平流层下部,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保持不变或稍有升高;从25km 开始往上,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到平流层顶部时气温可接近0℃;在距地表15~35km之间为20km 厚的臭氧层,即O 3层,在即离地表25km 处大气中O 3浓度最高,O 3分子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辐射。

(3)中间层

从距地面50~55km至85km ,其显著特征是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顶部气温可达一92℃左右,垂直温度分布特征与对流层相似,由于层内热量仅靠其下部的平流层提供,因而下热上冷,故空气垂直运动相当强烈。

(4)热成层

从距地面85km 至800km 的高空,又称电离层,其特点是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顶部可达到1000K 以上;其空气极为稀薄,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辐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而热成层又称电离层,是短波无线电通信的反射层。

(5)逸散层

从距地面800km 至2000~3000km的高空,空气更为稀薄,又远离地面,气体分子受地球引力极小,因而大气质点会不断地向星际空间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