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大学自然地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位和生态幅
【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2. 承压水
【答案】承压水是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它有两种不同的埋藏类型,即埋藏在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潜水和理藏在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承压水。承压含水层的顶面承受静水压力是其基本特点,主要依靠大气降水与河湖水通过潜水补给,由于顶部有隔水层,它的补给区小于分布区,动态变化不大,不容易受污染。它承受静水压力,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当钻孔打到含水层时,水便喷出地表,形成自喷水流,故又称自流水。
3. 三角洲
【答案】三角洲是指河口段的扇状冲积平原。它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同时,三角洲地区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的地区,且对形成石油和天然气也相当有利,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油气田都分布在三角洲地区。
4. 滴石和流石
【答案】滴石是由洞中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流石是由洞内流水,包括间歇性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以及其他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
5. 海蚀地貌
【答案】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也是重要的
影响因素。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6. 信风带
【答案】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受到该信风影响的纬度范围就叫信风带。其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
7. 锋面雨
【答案】锋面雨是指锋面活动时,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气温不断降低,水汽便会冷却凝结,成云致雨。锋面常与气旋相伴而生。两种不同的气流相遇,他们中间的交界面叫做锋面,在锋面上,暖湿较轻的空气被抬升到冷干较重的空气上面去,在抬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
8. 自然地带性
【答案】自然地带性是指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广义的理解认为,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主张地带性主要是指纬度地带性,即热量或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其他方一面的带状变化。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而高大的山脉和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带性发生不规则的变异,海洋表层也有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二、分析题
9.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论述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答案】分解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者的作用下,逐渐降解为无机物的过程。分解作用实质上是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中重要的过程。异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1)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
分解作用的强弱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①分解者种类和数量。分解者种类丰富,数量多,自然分解快;
②待分解物种性质(或资源量)。有的物质难分解,有的物质容易分解,物质性质影响着分解的快慢:③理化环境。分解作用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温度,理化环境的好坏也影响着分解作用的快慢;
(2)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分解作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无法循环,物质将被锁在有机质中不能被生产者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终止,整个生态系统会
崩溃。其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分解作用使得物质得以再循环。分解作用是物质得以循环的重要保障;
②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分解过程会释放二氧化碳,这样能维持整个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平衡;
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分解作用能把土壤内有机物逐渐降解为无机物,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
④净化生态环境。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所含的有机物质转换为简单的无机物的生物,使得生态环境得到净化。
10.分析雾霾的形成原因。
【答案】雾霾,是雾和霆的组合。雾霾常见于城市。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
,一旦排放超过大气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
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雾霾的成因主要为两类,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
(1)人为因素
,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①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
大型运输卡车等。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车子是排放细颗粒物的“重犯”。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比如氮氧化物等,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
②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
③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还有大量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燃烧排放的废气。
④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⑤可生长颗粒,细菌和病毒的粒径相当于PM0.1-PM2.5,空气中的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微生物会附着在颗粒物上,特别是油烟的颗粒物上,微生物吸收油滴后转化成更多的微生物,使得雾霾中的生物有毒物质生长增多。
,室内粉尘弥漫,不仅有害于工人与用户健康,增添清洁⑥家庭装修中也会产生粉尘“雾霾”
负担,粉尘严重时,还给装修工程带来诸多隐患。
(2)气候因素
‘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灰霆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因主要包括:
①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
城市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②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