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大学自然地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幅
【答案】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生存范围,在这里生物生产发育得最好。各种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根据耐受范围的宽广或狭小,把生物分为广生态幅生物和狭生态幅生物。
2. 三角洲
【答案】三角洲是指河口段的扇状冲积平原。它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的面积较大,土层深厚,水网密布,表面平坦,土质肥沃,易有洪涝,同时,三角洲地区一般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因而多为良好的农耕的地区,且对形成石油和天然气也相当有利,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油气田都分布在三角洲地区。
3. 限制因子
【答案】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4. 风积地貌
【答案】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沙丘的形成和发育受风力、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的影响,风速、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或遇障碍物等,都会改变风沙流的容量,从而造成沙丘形态的复杂多样。一定的风力具有一定的输沙能力,它所能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容量,其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强度,两者比值称为风沙流的饱和度。
5. 变质作用
【答案】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
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于是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6. 搬运作用
【答案】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方式,在搬运过程中,风化物的分选现象以风力搬运为最好,冰川搬运为最差;搬运方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
7. 河川径流
【答案】河川径流是汇集陆地表面和地下而进入河道的水流。它包含大气降水和高山冰川积雪融水产生的动态地表水及绝大部分动态地下水,是构成水分循环的重要环节,是水量平衡的基本要素。通常称某一时段(年或日)内流经河道上指定断面的全部水量为径流量,一条河流的径流量由水文站的实际观测资料计算求得,河川径流的大小及变化与流域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及人为经济活动有关,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河川径流,分布具有地带性,变化具有周期性。
8. 降水量
【答案】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越多,降水强度越大,反之则降水程度越小。
二、分析题
9. 土壤圈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土壤圈的概念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与其它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2)土壤圈的地位土壤圈是联结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枢纽,是非生物的无机界与生物有机界联系的中心环节。
①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处于地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界面上,是地球各圈层中最活跃、最富生命力的圈层之一,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
②土壤圈是一个开放的物质与能量系统,与地理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和转化。地理环境中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不断向土壤输入,引起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也以相反的方向由土壤向环境传递,引起地理环境产生变异。
③土壤是地理环境中生命的发展条件,它与有机体共同构成陆地生物圈的原始结构单元,即生物地理群落。它在能量的积累和再分配,以及在保持有机体生命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循环等方面起着全球性的作用。
(2)土壤圈对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①土壤圈与地球生命作用,包括土壤圈物质循环的能量变化,生物转化,水循环,碳、氮、硫、磷循环及环境效应。
②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包括土壤资源区域性开发与管理,综合农业中的动态变化,土壤对农林牧业适宜性,营养元素的空间调控,土壤圈中各障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作用。
③土壤圈与自然环境,包括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圈中的空间分布、迁移、转化及生存效应;土壤污染物质的来源、分布、变化、迁移、浓集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及调控;土壤在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及优化模式。
④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包括自然与人为条件下土壤圈内不同土壤类型的历史演变;现代成土过程基本特性变化预测;土地退化,土壤痕量气体的通量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⑤土壤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包括土壤胶体表面的性质,土壤中有害物质的化学行为,土壤水分性质,植物营养元素的化学性质,根际主要微生物的生理生态性质,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
从人类生存角度考虑,土壤被看做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是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要素,更被看做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土壤和大气、水、生物和矿藏等是同等重要的自然资源。
10.为什么说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的结果? 试举例说明。
【答案】(1)地貌的发生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共同塑造的,理由如下:
①地貌发育是指固体地球表面组成地貌的物质,在内动力作用、外动力作用以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位移运动以及地貌本身发生的种种变化。
②内动力作用是指来自地球内部如地热能、重力能、地球旋转能等能量通过地壳的作用动力使固体地球表面的地貌发生变化。外动力作用是指来自于地球外部如太阳能、日月引能等能量通过大气、水、生物等多个圈层物质运动作用于固体地球表面使地貌发生变化。对地貌发育而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只有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的差别,在作用对象与作用时间上两者不可分离。
③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于地表,使地表物质和能量不断转换,进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基本起伏形态,地貌分布和组合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同时对地表形态进行剥蚀塑造,削高填低,以减小地表的起伏。
(2)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主要由于地壳运动即内力作用所致,而其表面地貌的高低起伏同时也离不开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流水作用等外力作用,因而地貌的发育往往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而成。
11.分析雾霾的形成原因。
【答案】雾霾,是雾和霆的组合。雾霾常见于城市。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
,一旦排放超过大气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2.5)
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