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幼儿教育(广义)
【答案】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其涵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幼儿教育(广义)指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可以称为幼儿教育。例如,幼儿在家看电视、看图书、帮父母做家务劳动,或随成人去旅游、参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能够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2. 混合班
【答案】混合班是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这种班级类型大都设在农村或厂矿企业内。混合班教育的特点包括:科学安排一日生活作息表; 分层分组教育,促进原有水平的提高:发挥混龄优势,让儿童教育儿童。
二、简答题
3. 简述张雪门的自由教学法的步骤。
【答案】张雪门是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的自由自动教学法的实施包括五个步骤,具体内容如下:
(1)引起动机
在此步骤中,教师利用自然变化、设备的改变来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这个过程可由教师来安排,但也可以是儿童自发的。
(2)课前准备教师做好一切材料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熟悉教材内容,了解教具的使用以及儿童教的准备等。
(3)决定目的
这一步骤是教师帮助儿童确定活动目的,从而使教师在指导儿童时就有了一定的标准。
(4)制定计划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要有周密的计划。这些计划要包括教学进度内容、地点及过程等几方面。
(5)评论
在每一个教学单元进行完毕后,教师就要对自己以及儿童进行评价工作。在评价中,教师要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以及儿童在各方面的表现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4. 简述幼儿美育过程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
【答案】幼儿美育过程一般包括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表达、欣赏与评价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趣味性原则
美育过程一般具有娱乐性,即“寓教于乐”。幼儿活动兴趣性强,意志力较弱,审美活动易受兴趣的影响,因而,美育过程更应强调趣味性。幼儿美育过程应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2)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一般美育过程的特点,即“寓教于形”。美总是体现在一定的形象之中。美育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也都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教师可用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美的事物和现象熏陶和教育孩子,也可让孩子创造美好生活和艺术形象。
(3)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也是一般美育过程的特点,即“寓教于情”。幼儿活动易受个人情绪和情感的影响,因而,幼儿美育过程更须强调其情感性。幼儿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绪氛围,引导幼儿进入现实和艺术的美的意境,激起幼儿情感共鸣,使幼儿陶醉其中,将美融化于心灵。
(4)活动性原则
幼儿审美感知具有动作性,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因此,在美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让幼儿亲自活动。如让幼儿摸、听、看、闻、做、评等。在艺术教育中,应注意让幼儿多唱,多跳,多画,多折纸和雕塑,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5)创造性原则
自由表现和创造是艺术的灵魂。幼儿教师让幼儿掌握艺术语言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自由、开放和创造性的心灵。幼儿教师应鼓励幼儿自由表达自我,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大胆地进行创造,允许幼儿的作品与教师的示范小雷同,理解并尊重幼儿在审美方面的个体差异。
5. 简要说明学前教育的基本仟务是什么?
【答案】学前教育的任务就是根据统一的教育目的,结合当前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托儿所和幼儿园的任务不同,具体为:
(1)托儿所的基本任务有:
①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训练,增强他们的抵抗力;
②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的知识;
③培养小儿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品德;
④培养小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衣着、洗漱等文明习惯以及美学的观念。
(2)幼儿园的基本任务有:
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a. 体育目标。强调“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
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b. 德育目标。强调“萌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自信、有爱、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c. 智育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d. 美育目标。“在幼儿自身主动投入审美活动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相应的表现能力,特别是想象力、创造力。”
②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③为提高基础教育打好基础。
三、论述题
6. 案例点评
裤子尿湿以后
晚饭后,小朋友都到活动区玩玩具,等待家长的到来。只有媛媛小朋友躲在厕所里哭着不肯出来。我(老师)走过去,轻声问她:“你怎么了,可以告诉我吗? ”她说:“刚才上厕所时,我的裤带儿太紧,脱不下来,所以……”听了孩子的一番话,我向她笑了笑,说:“没关系,别的小朋友不知道,老师替你保密,咱们不跟别人说。”她听我这么一说,马上点了点头。为让她放心,我还跟她拉勾儿,发誓保密。
我把她带到寝室,帮她把裤子换下来,盖上被子,等她家长来接她。
我看她表情很不自然,便问她:“你在家帮妈妈干活儿吗? ”她马上兴奋地说:“我有时帮妈妈干活儿,妈妈夸我是好孩子。”我说:“老师也觉得你很能干,是个好孩子。不小心尿一次裤子算不了什么,以后有尿要早点尿,不要穿裤带太紧的裤子,万一解不开裤带要及时告诉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老师小时候也尿过床呢,每个大人小时候都尿过床,也都尿过裤子! ”她听了先是一脸的惊讶,随后露出了轻松的笑容,笑得那么真诚。
以上案例中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幼儿德育过程的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请结合案例具体说明老师的言行如何体现了这一原则?
【答案】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幼儿德育过程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上述案例中教师的言行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具体分析如下:
(1)案例中的教师尊重幼儿,能替幼儿保守秘密。在得知媛媛尿裤子后,该教师安慰幼儿说别的小朋友还不知道,并承诺不会告诉别人,这就使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
(2)爱护幼儿,案例中教师耐心地帮幼儿换衣服,让其在寝室等家长; 并拿自己和其他人小时候都尿过裤子为例,让幼儿放松心情。
(3)案例中教师能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幼儿,很具体地告诉孩子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要如何做,也顾及了幼儿的自尊心。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