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山大学外语与翻译大学院832语言学概论B(报法德日语专业考生考,用中文答)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仿译词

【答案】仿译词是意译词的一种,其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不但把

. 它的意义,而且把它的内部构成形式(语素和组合方式)也移植过来。例如,“黑板”(英:black board)

“铁路”(英:railway ,法:Ferroviaire )

2. 语素

【答案】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语音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例如,“马”是单音节语素,“葡萄”和“歇斯底里”是多音节语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例如,“石头”中“石”是词根,“头”是词缀。

3. 语音的自然属性

【答案】语音的自然属性是指语音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一样,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空气粒子的振动。包括:

①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具有生理属性;

②语音也是一种声音,发出后在介质中传播,具有物理属性;

③语音能为人感知、理解,具有心理属性。

4. 舌尖音

【答案】舌尖音指舌尖顶住或者接近门齿、齿龈、硬腭而发出的辅音,包括舌尖前音、舌尖中音和舌尖后音。舌尖前音有z 、c 、s ,舌尖中音有d 、t 、n 、l ,舌尖后音有zh 、ch 、sh 、r 。

5. 语音

【答案】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有意义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具有物理属性; 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还具有生理属性; 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这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二、分析题

6. 指出下面每个词是单纯词还是复合词,还是派生词。

剪刀克隆taller 绳子棕色菠萝氧吧dancer 质子actually

【答案】单纯词:克隆、菠萝

复合词:剪刀、棕色、质子、氧吧

派生词:taller 、绳子、dancer 、actually

7. 分析汉语和英语中

【答案】

(1)在汉语中

区别意义的作用一一

h 个音素划分为不同的音位/p/和/p/。

h 是否都能归为同一个音位? 在汉语和英语中具有不同的情况: 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如中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进而,这两个音素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应把这两(2)在英语中,[p]只出现在[s]的后面,[p]只出现在词的开头或其他位置,两者出现的环境

互相补充,彼此处于互补的关系中,且语音近似,应划为同一个音位/p/。

8. 根据下列词语,试说明和在英语和北京话中分别为几个音位? 为什么? 在英语和北京话音位系统中的区别特征分别是什么?

peak/speak

爸/怕

【答案】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有同等使用价值的一组音素,可归并为一个音位。

可见,在英语中,[ph]与[p]虽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差别,却井不区分意义,属于/p/的条件变体,归并为一个音位。在汉语中,送气与小送气的区别特征区分意义,形成//p/和/p/两个音位。

9. 英语“worker ”中的“-er ”和“working ”中的“-gig ”是同一类词缀吗? 为什么?

【答案】(1)词缀和词尾

词缀是构成新词的语素,附着于词根,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可分为前缀、中缀、后缀几种。词尾在词中的位置固定,不是词的主干,不构造新词,也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类别,只改变词的语法范畴意义,构型语素包括英文中的复数“s ”等。

词缀和词尾的异同主要表现为:

①相同点

二者都意义虚化,不能独立运用。

②不同点

a. 位置不同。词尾只出现在词的末尾,词缀可以出现在词的前中后;

b. 功能不同。词缀构成新词,是词的构成部分,是构词语素。词尾不构成新词,只是改变词的形式,表示某种语法意义。

h

(2)"worker"&“working"

Work

构词一加词缀:worker

构型一加词尾:working worked workers

“worker ”当中,"-er ”是词缀,使“work ”增加了一些新的意义,由工作的意义,变成工人的意义,是词缀。

“working ”当中的“_ing”只是表进行时的状态,没有增加新的意义,是词尾。

三、论述题

10.以你熟悉的汉语方言、普通话和外语为例,谈谈你对语言接触的认识。

【答案】不同的社会有了接触,各个社会所使用的语言也就随之而有接触。社会接触有接触方式的不同,有接触深度的不同,与之相应,语言的接触也就有各种不同的结果,根据接触的不同结果我们把语言接触分为不同的类型:

(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如果不同的社会或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

在地域卜比邻而居、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即各个民族都至少有部分人日相对聚居,且各民族在人数上、文化上差距不是很大,则他们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个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相互感

,但染而趋同。其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系统感染)

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被称为“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

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 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之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上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惟一的胜利者。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即“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通用书面语(或称“官方语言”、“通语”)和文字学习、政令制定与发布、外交等政治文化活动相联系,具有高于地方土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分化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充分发展之后,通用的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一方一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 在方一言或民族语言中形成外来的文读层次是另一种常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