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元和中兴

【答案】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也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被藩镇割据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2. 海上之盟

【答案】海上之盟是指宋金联合攻辽的盟约。重和元年(1118年),宋派马政自登州(今山东蓬莱)渡海,以买马为名探金朝虚实,后宋金使者屡次联络并密议联军灭辽;宣和二年(1120年)又派赵良嗣(即马植)等为使,赴金定约:北宋允许在灭辽后将原输纳给辽的岁币全部转献于金,金承认燕云诸州归宋;金攻取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宋攻取燕京。海上之盟签订后,金宋合力灭辽,但辽灭亡后,宋朝失去了辽国这一屏障,使金宋边境直接接壤,为靖康之变埋下伏笔,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3. 《水经注》

【答案】《水经注》是北魏哪道元所撰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为东汉桑钦撰,记载全国水道137条,每条水撰为一篇,记其源流和所经地方。郦道元为之作注,作了20倍于原书的补充和发展,自成巨著。全书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补以支流小水共1252条,逐一探求源流,述其变迁,又详记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历史情况,以及名胜古迹等,对有关史事多所考证。《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的地理名著,文笔生动流畅,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 上计制度

【答案】上计制度是指战国至秦汉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承诺、担负、履行赋税义务的制度,也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行政得失的政绩考课制度。此制规定:地方长官每年要把所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字分别写在两片木卷上,一片交给君主,一片留给自己。年终,官吏必须去见君主汇报任务完成情况,君主根据木卷进行考核,并按考核结果给予赏罚或升级降职。上计制度的实施加强了国君的权力,有利于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

5. 官渡之战

【答案】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

争,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6. 三监

【答案】三监是指周武王克商后为监视殷商遗民而设置的机构。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后,封王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但商的奴隶主阶级仍保存了很强的实力。为加强对殷民的控制,巩固西周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周武王灭商后,将殷都封给封子武庚,统率殷的遗民。并将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 殷都以西为廊,由武王弟蔡叔监之; 殷都以北为廊,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又武王以邶封武庚,以鄘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

7. 仰韶文化

【答案】仰韶文化是1921年首次在河南绳池仰韶村发现的,距今7000~5000年之间的古人类遗址。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文化。其农业、畜牧业、制陶业都己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农业以种粟为主,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狗,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著名。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8. 孙思邈

【答案】孙思邈是唐朝著名医药学家。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共收集了五千三百多个药方,记载了八百多种药物。《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思递因此被尊称为“药王”。

9. 形势户

【答案】形势户是指地方上有势力的豪富之家。宋朝的形势户包括官户和充当州县衙门的公吏、乡里基层政权头目的上户。其中官户占少数,吏户占多数。与形势户相对应的平户,则包括形势户以外的全部人户。形势户是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宋皇朝依靠形势户管理国家,统治人民。在法律上,形势户中的吏户没有特定的权利。但是,形势户依仗当官作吏的权势,为非作恶,却是史不绝书。宋朝对形势户在纳税、租佃官田、向官仓出售粮食等方面定有禁约。北宋初,在各州府专设“形势版簿”,南宋时又改为在税租簿上用朱笔标明“形势”两字。规定形势户比平户须早半月纳税,如拒不纳税,要加重刑罚。

10.租调力役制

【答案】租调力役制是指隋朝的赋税制度,包括租、调、力役三部分,是隋文帝实行“轻摇薄赋”政策。开皇二年规定:“十八岁以上为丁,要负担租调力役; 六十岁为老,免除租调力役。

租为田租,户为户调,力役即劳役。一夫一妻为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 受桑田者输调绢一匹、绵三两,受麻田者交调布一端、麻三斤; 丁男每年服力役一个月”。开皇三年规定,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受田年龄仍为十八岁,减轻租调力役。开皇十年又规定,五十岁以上者,可免役输庸,即纳布帛以代替力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简答题

11.简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答案】唐太宗(627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最终登上皇位。其在位期问,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改革各项政策,使社会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改革政权机构建设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

a. 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b. 中书主起草诏令,是决策机构; 门下主审议诏令,是审议机构; 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事务的办理。

c. 三省长官为宰相,另选官员加参加政事堂会议,同为宰相。

②加强监察机构

在长安、洛阳设御史台,为唐中央最高监察机构,设长官御史大夫,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查工作。

③变革地方机构

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另设道作为监察机构。里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对人民进行直接的统治。

(2)修订《唐律》

①太宗时,在《武德律》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房玄龄修订《贞观律》,《唐律》基本上形成。

②《唐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体式,是一部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

(3)继续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①均田制

a. 对百姓和贵族官僚实行授田,分口分田和永业田。

b. 但取消了对妇女、部曲、奴婢、耕牛的授田; 增加杂户、官户、工商业者和僧道的授田; 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更加完各:对土地买卖的限制进一步放松。

c. 太宗推行的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租庸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