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717公共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监控
【答案】政策监控是政策过程的一项重要环节和功能性活动,是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而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监督和控制。政策监控的内涵有以下四点:
①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主体;
②政策监控具有特定的客体;
③政策监控表现为一个活动过程;
④政策监控具有目标指向。
2. 混合性工具
【答案】混合性工具是指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最终仍由私人做出决策的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该工具结合了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这类政策工具兼备自愿性工具和强制性下具的优点。主要包括四种形式:信息与规劝、产权拍卖、补贴、税收与使用者付费。
3. 公共政策评价
【答案】公共政策评价是指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公共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科学的政策评价,人们才能判定一项政策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目标,并由此决定这项政策应该是延续、调整还是终止。
4. 事实分析
【答案】事实,简单地说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事实分析,要对社会的事物、事件、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描述、观察、计数、度量与推理。在公共政策分析中,无论是定性还是定量的,人们往往按照经验的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一定因果关系的描述性研究。比如,人们可以真实地描述公共费用的多少以及使用情况等。由此提供给政策分析的信息,往往是描述性信息。所以事实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客观实际,排除一切主观干扰。
从政策分析的研究角度来看,事实与价值的关系必须搞清楚。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客观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但在描述事实时,不论是判断、推理还是分析、综合,都离不开价值趋向的引导。同样一个客观事实,人们在观察上明显地表现出主体的价值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事
实,是具有价值的事实。
5. 抽样分布
【答案】抽样分布是指只要样本容量n 小于总体容量N ,总体中样本就不止一个。不同的样本有不同的统计量。其中任意两个样本的统计量相等的概率几乎为0。因此这些统计量也有相应的概率分布,比如均值抽样分布、标准差抽样分布等,这种分布称为抽样分布。
6. 外在创始型
【答案】外在创始型是指政策诉求由政府系统以外的公民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经阐释(对政策诉求进行解释和说明)和扩散(通过一定方式把政策诉求传递给相关群体),首先进入公众议程,然后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之进入政府议程。该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通过该模型创建的政策议程只是让政策问题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并不意味着政府会不折不扣地按创始者的意愿做最后的决定。
7. 公共政策系统
【答案】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8. 社区
【答案】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建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社区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途径,无论对于私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都是如此。与其他三个部门相比,社区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非正式性。尽管如此,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一般来说,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越是滞后,社区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所发挥的作用越大。比如,到目前为止,社区仍然是我国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
社区的优势表现在:信息优势、激励充分、有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具有较好的回应性、对财政资金的依赖程度较小。
社区的缺陷表现在:首先,社区中之所以能够形成相对紧密的人际关系,其主要原因是社区的范围一般不会太大,社区中所容纳的人口一般也相对较小,从而为人们通过重复的交往形成稳定、紧密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其次,社区的非正式性也经常成为其从社区之外获得资源的最大障碍。
二、简答题
9. 一个组织如何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答案】要促使一个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建立学习型组织,必须进行五项修炼。这五项修炼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具体分析如下:
(1)系统思维。系统思维是学习型组织的精髓。系统思维要求认识事物问的因果关系; 认识事物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 认识事物发展的兴衰循环原理; 破除二分法的价值思维习惯; 把握动态的系统反馈; 培养整体的思考习惯。(2)自我精进。学习型组织要培养个人自我挑战的胸怀,专注于内在抱负和需求; 从失败中学习; 要有摆脱逆境,越挫越勇的信心与斗志。
(3)改变心智模式。组织应改变传统的权威关系; 领导应敞开胸怀,接纳异议,调整刻板的心智模式。
(4)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愿望与远景,由三个要素组成:目标、价值观、使命观。共同愿景对于学习型组织至关重要,其为学习聚焦,提供能量,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共同的理想和共同关注的愿景时,才会产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才会真诚地奉献和投入,从而取代员工的抱怨以及对领导个人的被动服从。组织应建立共同愿景。组织在建立共同愿景的过程中,需注意几个问题:①建立在组织成员的期许基础巨; ②是自下而上的过程; ③应有进阶指标。
(5)团队学习。通过团体成员间的对话和讨论,促进团队学习。现在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组织要成功就要靠知识,靠组织团队学习,开发整个团队的人力资源。团队学习的方式有个人学习和深度会谈,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深度会谈是团队学习的关键。团队学习与传统的集体学习不同,团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传统的集体学习往往变成大家在一起发牢骚。团队学习的主要障碍在于自我防卫心理。总之,在变革的时代,组织的学习能力十分重要; 建立学习型组织已成为时代的选择。组织要通过迈向学习型组织的种种努力,引导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日新月异,不断创造未来。
10.何谓责任机制,实现公共管理责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答案】(1)责任机制的内涵
责任机制是指旨在实现责任的一套制度安排或确保责任实现的途径。责任机制的核心是监督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可以从正式与非正式、内部和外部两个相互联系的途径出发进行构建。正式确保途径是指宪法、法律、行政规章所明确的责任归属机制,如卜级的行政命令、议会的立法、法院的判决。非正式确保途径是指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起源于个人伦理道德、公民偏好、政治过程等的责任约束机制,没有。内部、外部的区别在于启动责任的来源,如来自于行政部门内部,则属内部途径; 如来自与行政部门以外的外部环境(如议会、法院、新闻等),则属外部途径。
(2)实现公共管理责仃的主要机制
实现公共管理责任的主要机制包括行政控制机制、立法控制机制、司法控制机制、公民参与和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具体内容如下:
①行政控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