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化震惊

【答案】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2.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 ③发展社会化; ④逆向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3.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4. 镜中我(库利)

【答案】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二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5.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

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6. 差序格局(费孝通)

【答案】差序格局是费孝通用来描述中国人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连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到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个人)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的远近可以标不社会关系的亲疏。”

7. “二元”社会结构

【答案】“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这种“二元社会”既表现为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又表现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不同的现代化起点和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发展中国家,“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8. 文化模式

【答案】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二、简答题

9. 试从“文化堕距”概念和理论的角度分析相关社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文化堕距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他的文化失调理论中提出的,他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从人的文化方面寻求社会变迁的原因。

(1)概念与理论一般来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文化堕距”。文化失调理论认为,现代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是由我们的道德观念不能与我们的技术发展相适应引起的,这种文化严重失调现象是现代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2)相关社会问题的分析及其产生原因

文化堕距是来自于文化失调理论,现代社会中的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的道德观念不能与我们的技术发展相适应,目前我国犯罪问题可以用此理论来解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犯罪率有几次高峰期,并且旱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有了极大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些物质部分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人的精神文化方面,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重大变化,更加多元化,但是也出现了很大一部分的价值观

混乱的情况,精神文化部分没有得到同样的发展,导致犯罪率上升。

10.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起源及其形成的基本途径?

【答案】(1)社会制度的起源

①社会哲学家的观点

社会哲学家曾进行过许多探讨,如卢梭和杜林就分别用“社会契约论”和“暴力论”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

②社会学家的观点

跟社会哲学家的看法不一样,一般都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需要。由于对人类需要理解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完全一致。

a. 萨姆纳和白拉德是从人的生理方面来理解人类需要

第一,萨姆纳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四种基本需要,即饥饿、爱情、虚荣和恐惧: i. 饥饿产生社会自存制度,如工业组织等;

ii. 爱情产生社会自续制度,如婚姻、家庭;

iii. 虚荣产生社会自足制度,如礼仪、娱乐等;

iv. 恐惧产生宗教制度。

第二,白拉德认为,社会制度的基础深深地渗透到人类的本性之中,它是由需要满足的、明确的、持久的欲望而产生的。他指出:

i. 家庭产生于人类繁殖和抚养孩子的需要:

ii. 国家产生于生存的需要;

iii. 宗教产生于对神灵的恐惧或某种好奇心:

iv. 工业则产生于对商品的欲望。

b. 结构功能学派的观点

结构功能学派先驱人物运用个人和群体及其相互需要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认为社会制度建立在人类各种需要之上,并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服务。其所说的人类需要不仅指人的生理需要,也指人的社会需要。

从人类需要的角度去探究社会制度的起源无疑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为适应一定条件下的人类需要而产生的。但是,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人类需要上,忽略满足需要的手段和途径,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重大缺陷,即无法从根本上解释社会制度的变异性。这也正是以上各种关于社会制度起源的解释无法令人完全信服的原因。

(2)社会制度形成的两条途径

社会制度的形成,一般通过两条途径:

①自发形成,即从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为制度

a. 民俗是指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自然化的趋同行为,这种行为并不被人们所觉察,而是自然而然的,缺乏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