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703法理学、宪法学之宪法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703法理学、宪法学之宪法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703法理学、宪法学之宪法考研核心题库(二) . 12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703法理学、宪法学之宪法考研核心题库(三) . 27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703法理学、宪法学之宪法考研核心题库(四) . 37 2018年河北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703法理学、宪法学之宪法考研核心题库(五) . 46

一、概念题

1. 法治原则

【答案】法治又称“法的统治”,是指统治阶级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治国理论、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其核心内容是:依法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法治作为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必然应该被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确认为基本原则,并在宪法的具体内容中予以充分体现。

2. 选民登记

【答案】对每一个享有选举权的公民,选民登记是从法律上确认其选举资格的一项必经法定程序。凡年满18周岁的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都应列入选民名单,根据选举法的规定,行使选举权的主体是选民,选民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选举权,并经过选民登记,领取选民证的公民。我国的选民登记采用一次性登记的方法。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民登记前,主要是针对卜次登记以来的变更情沉进行重新确认。选民名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 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

【答案】宪法监督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程序,审杳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在宪法监督中,有此国家由普通法院或特设法院通过诉讼的方式审查违宪案件,这种宪法监督方式称为宪法诉讼。

4. 宪法秩序

【答案】宪法秩序是一种社会秩序,是指基于人们对一定社会规律的认识,通过制宪对该社会所需要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进行确认,形成一种宪法卜的(应然)秩序,再通过宪法的各种调整手段,而将宪法卜的(应然)秩序转变成实际上的社会秩序。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基于对人类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通过制宪活动把该社会中普遍认可的规则以宪法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一种应然的宪法秩序; ②通过宪法实施,把宪法文本中所确定的权利与义务转化为社会主体的行为,将应然的宪法秩序转变成现实生活中实然的宪法秩序。

二、简答题

5. 简述政党制度与民主宪政的关系。

【答案】宪政是伴随着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提高而逐渐形成的。然而,当我们站

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将政党制度与民主宪政结合起来考察时,则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主张必须给予各政党以宪法所认可的地位,也就是说要使它们具有作为“形成国家意志的机制”的职能,这样人们就能够使现代国家民主化。

(1)政党制度是民主宪政发展的产物。虽然政党的产生原因在根本上归结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经济上的客观需要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权力要求。表现在: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平等、自由原则必然要求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民主化,要求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都能参考加国家的政治生活。

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民族统一市场和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不可能像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那样,由公民直行使,而必须通过中间体即代表的方式才能实现。 ③由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引起的利益分化,使各阶级、阶层或集团不仅为了自身利益而通过代议制民主争夺国家权力,而且为了取得胜利,还通过寻找合作者来壮大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导致政党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以代议制民主为核心的民主宪政的发展。

(2)政党制度促进了近现代民主宪政的发展。政党制度并不消极地受动于民主宪政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政党的产生和政党制度的建立,政党制度又反过来大大推动了近现代民主宪政的发展。 ①政党制度的出现使古代君主个人终身统治的专制政治转变为近现代政党的民主政治。这可以说是政党制度对民主宪政促进作用的高度概括。

②政党制度是解决民主宪政中不同群体间的矛盾、冲突的重要途径。利益分化形成利益差别是近现代任何国家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因此,协调和处理由利益差别引起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从而维持政治和社会秩序和稳定发展是民主宪政的重要内容。政党制度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次,政党制度状况直接影响民主宪政状况。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党制国家的政治局面异常动荡。

③政党制度还是扩大政治参与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政党制度运行的结果就是使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代表人物能够对国家权力的行使产生影响,因此它自然构成为促进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之一。

6. 如何有效进行宪法实施评价?

【答案】(1)宪法实施评价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或者公民个人以宪法规范、立宪价值取向及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对宪法实施主体的行为及其效果进行检查对照,并作出明确判断的活动。

(2)进行有效评价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运用综合标准进行评价,完善标准体系。宪法实施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能用单一标准去衡量,必须有多项标准综合评价。对宪法实施来说,必须将宪法规范标准、宪政价值标准等各项标准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个体系来对之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宪法实施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表现为从小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因而,评价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宪法实施的发展,尤其是宪法实施内部要素关系的变化,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宪法实施评价主体应在宪法实施发展过程中,敏锐地发现这种变化,及时调整评价标准本身的结构和内容,

不断完善评价标准体系。

②合理进行信息整合。信息整合是宪法实施评价的中心环节。它是将评价标准作用于宪法实施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信息,使宪法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内化为评价主体关于宪法实施的价值信息,是宪法实施过程中评价标准的具体化、现实化。

③不断完善评价效果。评价效果是宪法实施评价的目的,即通过宪法实施评价,使评价主体获得宪法实施程度、实施效果及这种效果和程度对社会发展和国家制度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宪法实施的信赖与不信赖。因此,人们对宪法实施评价的目的在于获得评价效果。评价效果既是某一具体评价活动的终点,又是进一步实施评价活动的起点。在不断延续的评价活动中,评价主体依据前一评价效果的信息,决策新的评价活动,修正以往评价标准,完善信息整合的手段和方法,进而使宪法实施评价活动日趋完善。

④在评价过程中,既不能因为宪法的某些规定在实施中遇到障碍,或者某些规范在局部地方没有切实贯彻执行,就得出整部宪法没有得到实施的结论,一也不能因为多数宪法规范已得到执行,就得出整部宪法实施状况很好的结论。必须注意两点:

a. 在评价时,必须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关系,不能以偏概全,而应该既立足全局、立足宏观评价宪法的整体实施状况,又立足局部、立足微观评价个别宪法规范的实施效果,并将它们之间有机统一起来。

b. 必须确定评价宪法实施状况的标准,主要包括宪法规范标准和宪政价值标准两个层次,具体来说,如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制度是否得到有效运行、国家的法制是否得到统一和完善、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否得到普及和提高、违宪行为是否得到有效的处理和纠正、社会政治是否稳定和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等。

7. 简述选举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答案】选举制度是建立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和出发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成立与运作的基础是选民的选举行为。选民地位的法律化、选民积极性的发挥、选民与人民代表的监督关系等因素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就从宪法体制上确立了选举制度的法律地位。

(2)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基础性环节

①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点看,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基础性环节,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与发展的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人民代表大会广泛的代表性与社会基础是具体通过选举制度来实现的,它为政权的科学分配与运作提供了理论和程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