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0岁,因“发热伴腹痛、腹泻3d”来诊。排粪10余次/d,初为稀粪,后为黏液脓血粪,伴里急后重。粪常规:RBC5~10/HP,WBC20~25/HP。经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2d,症状无好转,更换为头孢曲松钠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该患者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原因可能是() A.疗程不够。 可能存在编码细菌DNA旋转酶的A或B亚单位基因发生突变。 由耐药性质粒(R因子)所引起,使痢疾杆菌产生或加强破坏抗生素的酶系。 庆大霉素修饰酶与AA(16)I共同作用导致耐药。 合并败血症。
溴化苯在体内代谢为环氧化物后成为肝脏毒物。如事先给予动物SKF-525A,则溴化苯的肝毒性明显降低,原因是抑制了() 黄素加单氧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环氧化物水化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混合功能氧化酶。
每根鼻黏膜纤毛向鼻咽部方向的摆动频率为() 100次/min。 200次/min。 500次/min。 1000次/min。 2000次/min。
Kaposis肉瘤为哪种疾病的病变() 鼻硬结病。 艾滋病。 鼻咽癌。 鼻梅毒。 鼻麻风。
患者男,20岁,因“发热伴腹痛、腹泻3d”来诊。排粪10余次/d,初为稀粪,后为黏液脓血粪,伴里急后重。粪常规:RBC5~10/HP,WBC20~25/HP。粪培养:志贺菌生长,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头孢曲松钠中度敏感。该患者病情迁延,病程超过2个月,其肠道病理改变的特点是() A.直肠和乙状结肠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直肠和乙状结肠黏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黏膜溃疡不断形成和修复,导致瘢痕和息肉形成。 盲肠和升结肠有散在深溃疡,周围有红晕,肠黏膜大多正常。 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轻微,仅可见充血水肿。 病变位于结肠黏膜层,有浅溃疡、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
与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发生结合反应的内源性底物,不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