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四川大学艺术学院642艺术学原理之中国美学史大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
【答案】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中第一次对古希腊悲剧进行了界定,并为悲剧在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 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2. 直觉说
【答案】“直觉说”也称“表现说”,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20世纪初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核心观点是: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但他强调形象思维在审美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3. 移情说
【答案】“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他真正从心理学出发,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明的。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把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都视为同一个自我,即没有自我的欣赏、没有自我的移情,也就没有美的对象。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4. 随物赋形
【答案】“随物赋形”是苏轼提出的一条文艺创作及美学的原则。它要求艺术家尊重表现对象的特征和规律,准确而又自然地表现出对象的形态和特征。其中的“物”指客观对象,包括自然事物与社会生活内容,“形”指作品中所反映的事物的情貌和形态。苏轼的“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以艺术形象的刻画应合乎自然为最高标准,要求创作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兼备。
5. 味
【答案】“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
范畴的是老子。“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仲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6.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
【答案】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二、简答题
7. 简述柏拉图“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
【答案】“模仿说”是柏拉图把古希腊人关于模仿的观念提炼成了一种哲学理论,加工成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学说,用以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以及艺术活动的本质。他认为艺术是一种感性活动,不能把握真实的存在(理念),甚至不能认识具体事物,只能模仿具体事物的影子,因此不能给人们提供真正的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艺术总是模仿心灵的低贱部分也就是情绪和感受部分,不能模仿心灵的高级部分,也就是理性部分。“摹仿说”对西方美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模仿说”对现实主义文论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论是模仿说的近代形态。这种理论虽然经常使用模仿说的语言,但表达的却是一种再现理论。模仿和再现的区别在于:模仿的对象总是个别事物,再现却可以同时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普遍规律; 模仿是一种纯粹的接受,再现则是一种能动的把握。再现论之所以是模仿说的延续,是因为它也强调艺术要真实地描绘客观现实。它对模仿说的发展则在于,指出艺术不仅能把握个别现象还能把握一般本质,因此大大地提高了艺术的真理在为诗辩护的道路上取得新的进展。
(2)“模仿说”对自然主义文论的影响
自然主义文论是现实主义的延续,同时也是“模仿说”在现代文学理论中最后的体现。它是现实主义关于艺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立场的极端化。自然主义产生的思想土壤是实证主义哲学和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医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龚古尔兄弟、左拉、莫泊桑; 美国的德莱塞、诺里斯、杰克·伦敦等。
总之,柏拉图及其“摹仿说”不但对西方美学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对整个西方后世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艺观上,他把在哲学上提倡的理念论作为他的整个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关于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他从理想国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倡功利论是审美教育的出发点; 在文艺创作上,他认为灵感是文艺创作的原动力。可以说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8. 试比较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特征。
【答案】(1)优美的特征
①侧重于静态;
②显得小巧玲珑,外表光滑;
③显得单纯、不复杂深奥,也没有对立冲突;
④给予主体的审美感受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愉悦之情,是一种顺向的吸引。
(2)崇高的特征
①侧重于动态;
②凡崇高的对象都表现出伟大恢弘、粗犷有力等形貌特征;
③崇高显得复杂深奥,其中充满了矛盾冲突,甚至包含了丑的因素;
④崇高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由逆到顺的复合的感受,是一种有恐惧转为愉悦,由惊赞转为振奋的感受。
9. 简述沉郁的文化内涵。
【答案】沉郁的文化内涵,就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同情。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杜甫,“沉郁顿挫”是他诗的特色。“沉郁”的内涵就是人类的同情心,人间的关爱之情。这种沉郁的审美形态,当然不仅见于杜诗。我们从唐诗宋词中可以发现很多种这样的沉郁的意象世界。
10.先锋艺术的美学意义?
【答案】先锋艺术是现代艺术流派之一。广义的泛指最新的,具有反叛性的文学艺术现象; 狭义的特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欧洲出现的,反对艺术体制和艺术自律的一些艺术流派。先锋艺术出现在西方的现代主义之中,是西方现代主义提出的一个概念。先锋艺术的美学意义表现为:
(1)解构的姿势
先锋艺术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它有对固有文化结构和传统的巨大破坏力。先锋艺术视一切即成的艺术模式为天敌,它在传统的对立面寻找自身的价值,并永远以一种解构的姿态出现。
(2)美学极端主义
先锋艺术具有创新性,当“先锋”一词进入艺术时,其特有的内涵决定了先锋艺术在艺术领域的绝对前卫特征。对先锋艺术家来讲,重复是巨大的硬伤,他们把自己人生的独到见解通过先锋艺术这种形式表达出来,以此引发一种精神冲击和震荡。因此,他们往往借助艺术形式上的新奇夸张表达其思想内涵上的深刻性。这样狂热的实验性导致其把实验这种手段提升到同独创一样的位置,并将其视为自己的一种那美学思想,卡琳内斯库就将其归纳为“美学极端主义”,进而认为“对过去的拒斥和对新生物的崇拜”是其美学纲领。
(3)新奇惊异的美感
先锋艺术具有前瞻性,先锋艺术家往往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来实现新奇的艺术表达形式,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