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616美学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形式美

【答案】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它的特点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美的形式不能脱离美的内容,而形式美对美的具体内容带有相对独立性; 形式美概括了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形式美所体现的内容是间接的、朦胧的:形式美和自然的物质属性、规律有着紧密联系。

2. 直觉说

【答案】“直觉说”也称“表现说”,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20世纪初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核心观点是: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但他强调形象思维在审美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3. 反思判断力

【答案】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4. 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

【答案】席勒式与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信中,针对拉萨尔在剧本的观念图解式提出的文学理论观点。“席勒式”主要是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只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这种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马克思所维护的是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规律,反对的是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倾向。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造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5. 实体

【答案】实体是一个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认为变化着的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

基础,就是实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体就是永远运动着和发展着的物质,它是有可区别性且独立存在的某种事物,但它不需要物质上的存在。实体还可以被视为包含子集的集合。在哲学里,这种集合被称为客体。

6. 直觉即表现

【答案】“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子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二、简答题

7. 丑的审美价值是什么?

【答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1)从19世纪开始,无论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家还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他们都发现,现实生活中不仅有引起优美和崇高的体验的东西,而且也有引起丑的体验的东西。

(2)19世纪以来,艺术家们越来越重视观察和显现各种人物的个性特征,而丑常常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8. 简答荒诞的文化内涵。

【答案】荒诞作为一种审美经验形态,比起丑来,向人们的存在的否定性方面做了更大的精进和探索,更为深入。荒诞是西方近代以来文化环境的产物,他的意蕴也主要是西方现代文化的意蕴,完全是现代西方审美活动发展的产物。理性、信仰和人的失落,现代文化和古典文化断裂,荒诞出现了,可以概括为人的存在失去了意义。荒诞最突出的品格是反叛,包括返回自然和返回自我两种方式。前者拒绝社会,嘲笑现实,后者深入内心,嘲笑人类理性的虚伪和优雅崇高的艺术追求。

9. 简评“移情说”。

【答案】(1)“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代表性美论之一。这种美沦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2)这一理论在抓住了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的同时存在较大片面性:

①过分强调感情。人的审美活动决小仅仅限于感情,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现。

②移情论者只把移情看成一种单纯的凝神观照,把人与现实在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简单化。

③只强调主观的移情,没有看到,离开了审美对象一定的性质和结构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移情现象的。

④并不是所有感情都可以移到外物中去,化为美的形象。移情说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联系。

10.简述自然的美与人生活的联系。

【答案】(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

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所小可缺少的东西。正是由于人和自然建立了这种广阔的联系,人才小仅对那此改造过的自然,而且也对一些未经改造的自然产生兴趣。

(2)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的联系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即形式美的问题

①形式美是从体现一定内容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②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的是美的事物的形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见美的事物的“样子”(形式)而不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

(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

①中国古代画论中有不少论述自然美与生活的客观联系。

②同一自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特征,其中有的特征是美的,有的特征却是丑的。

③自然事物与生活的联系,还表现在同一自然事物的同一自然属性,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成为美的或丑的。所以在评价自然美的时候,如果脱离开自然与生活的客观联系,就会失去客观依据。

11.简述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答案】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这一概念,而且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主要是:

(1)《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现代社会人性改造的重大课题并试图通过美育的途径实现人性的改造,构建了完备而系统的美育理论体系。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其美育思想的核心。

(2)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解放的自由,它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而走向人性之完整。

(3)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在于其是沟通感性与理性、知识与道德、自然与人文的中介,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路。

(4)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5)席勒的美育理论作为一种人生美学,将审美看作是人的本性和人的解放的唯一途径和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旨在克服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分裂,实现人性的完整,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6)席勒继承了康德的美育思想,肯定美育对人的塑造的积极意义,但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