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B2结构的NiAl金属间化合物,与α-Fe同为bcc结构,且晶格常数与α-Fe的极为接近,因此可满足在bcc结构的铁基复合材料中作为共格强化相这一要求,并得到类似镍基高温合金中的γ-γ’共格强化组织结构。FeNiCrAl合金基体,由于结合了铁素体FeCrAl合金出色的抗氧化性和具有高体积分数B2相的FeNiAl合金优异的高温强度,通过析出NiAl有序相得到适当的微观结构,有潜力作为一种新型的性能优异的高温结构材料。
目前,共格沉淀强化的NiAl/FeNiCrAl复合材料的制备主要通过真空反应熔炼和时效来实现。但是,通过时效制备NiAl相共格强化的FeNiCrAl基复合材料的方法仍存在时效周期过长、生产成本过高以及长时间高温条件下NiAl相长大粗化的问题。本文通过铝热反应燃烧合成工艺制备了具有编织状结构的NiAl/FeNiCrAl复合材料,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并且不用使用时效工艺,就可制备具有纳米尺度、高体积分数NiAl相强化的铁素体基复合材料,避免了长时间时效导致的工期长、成本高以及NiAl相粗化现象。
本文采用了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等分析测试手段,观察分析了NiAl/FeNiCrAl复合材料样品的显微组织,并结合热力学探讨了编织状组织的形成机理,还研究了铝热剂中的成分变化对材料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显微分析表明,编织状结构由FeNiCrAl合金基体和NiAl板条状析出相组成。其中,FeNiCrAl合金基体宽度为80~100 nm,NiAl相宽度约为50 nm,二者保持共格或半共格关系。经热力学分析,编织状结构的形成机理是液相调幅分解。
调整铝热剂中Al的含量,观察并分析样品显微组织。当铝热剂中Al含量不超过25.4%时,样品主要组成相是奥氏体;当铝热剂中Al含量达到26.6%时,样品主要组成相变为铁素体,同时析出颗粒状的NiAl相;随着Al含量继续增加,晶界处首先出现编织状组织,并且范围逐渐扩大;当铝热剂中Al含量达到31.4%时,所有的晶粒都已遍布编织状组织。铝热剂中的Cu添加剂是编织状组织产生的必要条件。
增加铝热剂中的Al含量会提高材料的硬度。当铝热剂中Al含量为24.2%时,材料的显微硬度最低,为HV147.8。当铝热剂中Al含量为29.0%时,材料硬度达到最高的HV613.6。
随着铝热剂中Al的含量增加,材料的断后延伸率降低,当Al含量为24.2%时,断后延伸率达到25.5%,而当铝含量为29.0%时,断后延伸率仅为1.7%。同时,抗拉强度呈先增后减趋势,当铝热剂中Al含量为26.6%时,材料的抗拉强度达到最大,为640.87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