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从《音乐教学论》课程名称的演变看中国音乐教育文化基础的变迁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 课程 教育 文化 变迁

  摘要


从《音乐教学论》课程名称的演变看
中国音乐教育文化基础的变迁
 
           郑维敏
 
摘要: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有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音乐教学论》,旨在指导师范生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音乐教学。但这门课程从诞生到现在,其名称经历了多次改换:从音乐(唱歌)教授法发展到音乐(唱歌)教学法,进而发展成为音乐教材教法、音乐学科教学论,再发展形成音乐学科教育学。一门课程在百年的时间里几易其名,这是为什么呢?本篇论文正是就此展开论述。
经过查阅资料,请教导师、专家,再加上本人的思索,我终于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课程并非孤零零的独立存在,而是与教育、与文化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文化赋予了教育以意义、目的和内容,教育则行使着文化的使命与旨意,而课程就是教育行使文化使命与旨意的 “传声筒”与 “复制器”。那么《音乐教学论》这门课程行使的文化使命与旨意是什么呢?是不是名称不同,其行使的文化使命与旨意也不同呢?也就是说,从课程名称的改变能管窥出教育的文化基础及文化基础的变迁吗?答案是肯定的。本文正是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展开探讨。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了本论题的起因及其积极意义;第一部分简述了《音乐教学论》这门课程从诞生到现在其名称演变的简要历程;第二部分阐述了教育、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精神的源头,教育产生于文化传承的需要,课程是文化精华、教育精华的书面传递形式。置言之,课程能折射出教育的面貌和教育的文化基础;第三部分剖析了这门课程不同名称所折射出的教育的文化基础:《教授法》时期,儒家“仁学”是中国教育的核心基础;《教学法》时期,杜威的现代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构成了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教育的理论依据;《教材教法》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苏联教育理论成为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新文化的奠基;《学科教学论》时期,兼收并蓄中外教育理论,把音乐当作一门科学的学科,力图研究教学中起作用的一切因素;《音乐学科教育学》时期,音乐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着重全方位地塑造人、培养人。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总结了中国音乐教育文化基础经历的变迁:首先,从其理论来源看,它经历了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中西混合型文化的变迁。其次,从其思维方式看,它经历了宗教型思维方式→科学型思维方式→艺术、科学型思维方式的变迁。第三,从价值观层面看,经历了为政治服务→为道德服务→为人服务的变迁。第四,从理论基础看,经历了以单一理论为基础→多元理论为基础的变迁。
我认为,这个选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知道事物的“为什么”比知道“是什么”更重要。当代的师范生如果能从文化的高度和角度来看待这门课,就容易把这门课学透,并且能树立“课程是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观念,有时刻“迎战” 新课程的心理定势。并且只有从根本上理解了教育、课程与文化的关系,才能在音乐课堂上真正让学生领悟到音乐的真谛。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  课程  教育  文化  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