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青岛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市场营销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物流目标选择的最低要求。

【答案】合理的物流目标应是通过有效的选择。适当兼顾最佳顾客服务与最低配送成本,其最低要求是:

(1)将各项物流费用视为一个整体,在致力于改善顾客服务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努力降低物流总成本,而不只是个别项目成本费用的增减;

(2)将全部市场营销活动视为一个整体,在各项营销活动中,都必须考虑物流目标。联系其他活动的得失加以权衡,避免因孤立处理某一业务而导致物流费用不适当的增加;

(3)善于权衡各项物流费用及其效果,为维持或提高顾客服务水平而增加的某些成本视为必需,而不能使消费者受益的成本费用则坚决压缩。

二、论述题

2. 国际战略联盟有哪些类型? 如何成功运作国际战略联盟?

【答案】(1)国际战略联盟的类型

国际战略联盟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分类:

①按合作的组织形式分为非股权联盟和股权联盟。

a. 非股权联盟。指两个以上的国际企业不涉及股权参与,而是借助契约建立的合作形式,如许可证、特许经营权、技术交流协议、排他性的分销协议等。它又分为非正式国际合作联盟与正式的国际合作联盟两种。非正式的国际合作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卜公司之间签订的小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所形成的战略联盟; 正式的国际合作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企业签订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所形成的战略联盟。

b. 股权联盟。指两个以上的国际企业涉及股权参与的合作形式,其中又分为国际合作企业和有限持股联盟两种形式。国际合作企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际企业建立新的合资公司,并围绕共同的战略日标开展工作,如建立新企业合作生产或开展物流; 有限持股联盟由某一国际企业少量参股其联盟企业,以加强其与联盟企业的关系。

②按合作领域的差别分为技术联盟、市场联盟和生产联盟。

a. 技术联盟,指企业在技术开发、技术交流和分享方面的战略联盟;

b. 市场联盟,指基于市场的资源所建立的联盟,如企业与具有广泛分销渠道的企业的联盟; c. 生产联盟。指企业在生产运营领域进行合作的联盟。

(2)国际战略联盟的成功运作

成功的国际战略联盟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①选择合作伙伴。指优秀的战略伙伴是成功的战略联盟的基础。在选择战略伙伴中,要认真

分析企业自身及对方的竞争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和互补联合。失败的战略联盟往往是强弱的联合,弱者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资源促进联盟的发展,结果往往被强者抛弃或兼并。

②决定组织构架。指根据对自身的认识和对对方的分析,结合所处的竞争环境,谨慎地决定合作的组织形式。一般而言,非股权联盟组织灵活,便于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但往往组织松散,不容易深入凝聚联盟各方的力量; 而股权联盟相对组织紧密,易于组织,但不容易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

③协调战略目标。指在战略联盟运行中,要保持联盟各方特别是高层的接触和沟通,建立相互的诚信合作机制,及时协调战略目标,保证联盟的平稳运行。

④创新企业文化。指联盟各方都需要对企业文化进行调整和创新,树立双赢和合作的理念,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互利互惠。

3. 为什么市场细分战略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产物?

【答案】不同的市场条件和环境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营销战略。市场细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儿个阶段:

(1)大量营销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革命阶段,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和特点是强调速度和规模,市场以卖方为主导。企业市场营销的基本方式是大量营销,大批量生产品种、规格单一的产品。大量营销的方式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获得了较丰厚的利润。企业没有必要研究市场需求,市场细分战略也不可能产生。

(2)产品差异化营销阶段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迫使企业转变经营观念。营销方式从大量营销向产品差异化营销转变,但是企业忽视对顾客需求的研究,产品营销的成功率依然很低,企业仍然没有重视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市场细分仍然缺乏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3)目标营销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以产品差异化为中心的推销体制远远不能解决西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问题。市场迫使企业再次转变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由产品差异化营销转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目标营销,即企业在研究市场和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资源与优势,选择其中最有吸引力和最能有效为之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设计与目标市场需求特点相互匹配的营销组合。市场细分战略应运而生。

市场细分理论的产生,使传统营销观念发生根本的变革,在理论和实践中都产生了极大影响,被西方理论家称为“市场营销革命”。

市场细分化理论产生之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最初,人们认为把市场划分得越细越能适应顾客需求,只要通过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便可提高利润率。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能源危机和整个资本主义市场不景气,使不同阶层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人们在购买时更多地注重价值、价格和效用的比较。过度细分市场导致企业营销成本卜升而总收益减少,于是“反细分化”理论应运而生。营销学者和企业家认为,应该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出发

对市场进行适度的细分,这是对过度细分的反思和矫正。它赋子f 市场细分理论新的内涵,使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对指导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营销环境下,适度细分理论又被赋予了更新的内涵,适应了全球营销趋势的发展。所以说,市场细分战略是跟随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发展完善的。

三、案例分析题

4. 宝洁的分销渠道建设

[1].企业背景

始创于1837年的宝洁((P&G),是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2003-2004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为514亿美元。在《财富》杂志最新评选出的全球500家最大工业/服务业企业中,排名第86位,并位列最受尊敬企业第七。宝洁全球雇员近10万。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及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洗发、护发、护肤用品、化妆品、婴儿护理产品、妇女卫生用品、医药、食品、饮料、织物、家居护理及个人清洁用品。

宝洁在1993年的营业额己经达到300亿美元,其中一半来自美国,另一半来自世界其他地区。宝洁经营了150余年。其间积极并成功开发世界级高质量消费品市场,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在宝洁的历史中,它的焦点是营造优良品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服务。

宝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遵循三方面发展:兼并、开发和推广新品牌,以及在国际卜扩展。宝洁兼并的公司有DuncanHinesandHines-Park 食品公司(生产食品类产品)、W.T.Young 食品公司(生产花生酱和果仁、J.A.Fogler 公司(生产咖啡)及〔Clorox 化学品公司(生产漂染剂))。1957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起诉宝洁,强制将(Clorox 子公司脱离宝洁。这个行动结果终止了宝洁长达20年的策略,就是通过兼并来扩展业务. 这迫使宝洁管理层用两个途径来发展:开发新产品和在国际间扩展。

1993年,宝洁的生产线已经包括品种齐全的各类产品。公司按产品类别分为五个部门:健康/美容、食物/饮料、纸制品、清洁剂,以及特殊产品(如化学物品)。何一个部门再按产品种类进行组织,每一类产品均由几个品牌负责。大多数新品牌都是在现有产品加以改良而得。有几种新产品,如宝宝纸尿片、Pringle 、薯条,就是为了现有产品仍未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开发的。广泛的市场研究、低成本和有效的广告。以及积极的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资,使得宝洁的销售额大幅提升,美国的市场销售额由1955年的10亿美元上升到1985年的90亿美元。由于宝洁和产品销量庞大,公司与零售商和批发商洽谈时占尽优势。

宝洁的国际策略是将它在美国的核心商品一一清洁剂、牙膏、尿片和洗发液一一向世界其他地方推销。国际销售额从1953年的零增加到1958年的40亿美元。在这一段发展期间,现有品牌不断征服新的市场。宝洁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不同地方轮换管理者。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宝洁改变策略,开发和推销各个市场需要的产品,目的是了解和满足各地消费者需要,使宝洁能将国际营业额从1985年的大约40亿美元(销售额的31%)增加到1993年的150亿美元(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