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专业学位)810文学综合[专业硕士]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叶芝的“面具”理论
【答案】叶芝的“面具”理论是叶芝艺术创作和认识世界、理解自我的重要手段。他认为,人的智能再创造是外部命运的对立面,“而我所谓的‘面具’是出自其内在本质的一切的情感的对立面。”面具是情感的再创造,即反自我。叶芝认为自我只有找到且自觉地模仿反自我,人格才有可能发展完善,而且在此过程中才会有所创造。“假如我们不能想象自己与自己不同,尝试充当那第二自我的话,我们就不能给自己强加一条戒律,虽然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接受一套。因此主动的品德与被动接受一种规则不同,是做戏似的、有意识的表演、戴着面具。”
2. 贵族沙龙文学
【答案】贵族沙龙文学是17世纪出现于西欧上流社会的贵族文学流派。“沙龙”为“会客室”、“客厅”的意思,后来专指在客厅举行的社交活动和文艺座谈,沙龙文学就是在文艺座谈中朗诵或演出的文艺作品。贵族为打发无聊时光而创作的贵族文学。他们精神空虚,耽于虚无缥缈的想象中,作品多以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心理小说以及诗歌为主,主要写失去往日地位的封建贵族对中世纪的缅怀; 描写男女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 掐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矫揉造作,晦涩难懂,充满了没落贵族庸俗无聊的趣味。
3. 新小说
【答案】新小说是20世纪50~60年代盛行于法国文学界的一种小说创作思潮,又称“反小说”。在哲学上,新小说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柏格森生命力学说和直觉主义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影响。新小说没有统一的美学纲领,其作家强烈地反对传统,要求全面革新小说艺术; 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关切小说的技巧和表现手法,并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如取消人物的中心地位,颠覆作品结构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打破语法规则的约束,给文本留下“空缺”,使读者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创造者与参与者。阿兰·罗伯一格里叶、克洛德·西蒙、娜塔丽·萨洛特等为代表作家。
4. “大学才子派”
【答案】“大学才子派”是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的统称。他们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具有较深的古典主义和人文主义修养。他们将古希腊罗马戏剧、中世纪民间戏剧等各种戏剧形式融为一体,不仅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且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颇有创
新,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剧作,为英国民族戏剧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发展和繁荣,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准备了条件。其代表人物有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等。
二、简答题
5. 简述巴尔加斯·略萨小说的叙事特点。
【答案】巴尔加斯·略萨于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巴尔加斯. 略萨小说的叙事特点主要表现为:
(1)诡橘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略萨,他以前的作品无不充溢着政治热情,澎湃着批判精神。《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以及历史小说《世界末端之战》等,一部部令中国乃至吐界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都闪烁着太阳般的光芒。然而,略萨却认为,小说是“谎言中的真实,真实中的谎言”——它在“谎言与真实”之间,与二者只差那么一步。略萨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是其成名作《城市与狗》,即以“真实与谎言”的方式揭示出底层人生存的艰难处境。“城市”指秘鲁社会,“狗”指军校学员。小说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出一个被暴力所统摄的环境。而学生们则在“非人道”的环境里,只有像狗一样警觉、好斗和温驯,听从严格纪律的约束和专制训练下的教导,才可以获得生存权。略萨觉得正是这种学习环境,找害了秘鲁少年学子们的心灵,使学生们信仰弱肉强食,并且暴露出人性的丑恶。
(2)现实与虚幻交织
“真实与谎言”在略萨其他作品之中也表现得颇为明显。《绿房子》就是典型的一部,它如同一座复杂的建筑,一共分为五条线索,讲述秘鲁北部的一座叫皮乌拉的城市四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化。其主要叙述线索是妓院“绿房子”的兴衰,以此象征秘鲁社会的兴衰。五条线索互相交织、映衬和反射,能够以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地、像万花筒一样来叙述,充满了悬念的设置、精彩的细节和互相映衬的情节与对话,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发生、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共同营造出一个由时间的流逝、地点的转换、人物命运的起伏、社会的巨大变迁等构成的秘鲁多姿多彩的现实和历史画卷,在跨越时空之中,获得一种斑驳陆离的关于秘鲁的整体印象。
(3)小说结构和叙述方法立体化实验
从20世纪小说史来考察略萨,其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来自于对小说的结构和叙述形式的探索成果。在20世纪现代主义先驱詹姆斯·乔伊斯、多斯·帕索斯们所开创的叙述道路上,略萨大胆地向前走了一大步,创造出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小说结构和叙述方法,以结构和叙述的立体化实验,成功地将十分复杂的拉丁美洲的独特历史和现实的丰富画面带给了人们。
6. 请问你如何理解《百年孤独》中的魔幻性问题? 这种特性和现实主义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案】(1)对《百年孤独》中魔幻性问题的理解《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充分表现出了“魔幻性”特征,具体表现在:
①小说通过描写人鬼混杂、生死交融的奇异世界表现魔幻性特征
在小说中,阿吉拉尔的鬼魂不断地出现在布恩迪亚夫妇家园,一直追踪着他们,迫使他们离家出走,到马贡多重创家园才得以摆脱。又如,与吉上赛人一同来到马贡多的墨尔吉阿德斯,此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了解过去,预测未来,他留下的羊皮书记载着马贡多的历史,也展示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但是读者会突然发现,他早就死在亚洲的一片海滩上,可是,他又复活于马贡多。在马贡多他又再次死去,而他那不甘寂寞的幽灵还会在这里出现,为布恩迪亚的子孙指点迷津。这是一个不受生死界限的约束,纵横往来于天、地、冥界的人物。
②小说通过对生活中千奇百怪、似是而非的神奇事物的描写,显示魔幻性特征
例如吉卜赛人带来的飞毯可以载人在空中飞翔,他们拖着磁铁在街上走过,磁铁便把各家各户的铁锅、铁盆都吸走,连门铰都吱吱作响,要离开而去。当何塞·阿卡迪奥被人枪杀在家中时,那鲜血流淌成河,穿越大街小巷,到老宅向他母亲乌苏拉报信,血流穿越几个房间,为了不搞脏地毯还懂得拐几个弯,贴壁而行; 奥雷良诺第二与情人佩特拉·科特做爱时,就会把极其旺盛的生育能力带给周围的牲畜和家禽,使家中财富剧增; 俏姑娘雷梅苔丝最后被飞起的床单裹着升上了天空; 马贡多村下了4年11个月零2天的雨,村子几乎毁灭在洪灾之中。
③小说通过运用神话、传说显示魔幻性特征
马尔克斯不仅熟悉外祖母的那些鬼怪故事,也熟谙《圣经》、《一千零一夜》,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在《百年孤独》中神话、传说的运用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从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偷食了禁果”,从而不得不离开家乡——失去了乐园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有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的影子。他们的长途跋涉有如《圣经·出埃及记》中的塔拉迁居哈兰。下了4年11个月零2天的热带暴雨使人想起人类史上的洪水时期; 有人说《百年孤独》是以《创世记》开始,以《启示录》结束的一部拉丁美洲的《圣经》……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④作者采用了一些很有特色的艺术手法,加重了小说的魔幻色彩
如循环往复式的叙事方法和结构。这部作品的叙述是以某一将来时间为端点,从将来回到过去。象征与隐喻也是作品中一种重要表现方法。马贡多村的人突然得了健忘症,而且这种病还带有传染性,很快健忘症传遍全村,人们不得不用贴标签的办法来与此顽症作斗争。这是暗喻拉丁美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历史。作品中,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事物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黄色往往象征死亡; 蝴蝶象征爱情; 蚂蚁象征着毁灭。此外,夸张、讽刺手法在作品中也广泛运用,如奥雷良诺上校发动32次起义,17个私生子一夜间均被杀害; 三千罢工者被杀,尸体装了200节车皮; 镇里进行“民主”选举时,6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发票前逐户收缴了猎枪、砍刀乃至厨房里的菜刀,奥雷良诺终于搞懂了“现在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唯一区别不过是自由派5点钟去望弥撒,而保守派是8点钟去”。
总之,作者不断地运用手中的哈哈镜、望远镜,乃至显微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魔幻神奇的世界,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力,也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他想表现的拉丁美洲的现实。
(2)魔幻性和现实主义的关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