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二) . 9 2018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三)16 2018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四)23 2018年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核心题库(五)30

一、名词解释

1. 衍文

【答案】衍文是一种校勘学术语,又称“衍字”,简称“衍”。它是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批注者认为这些字在这里使得意思不通,应该是在刊行的过程中有失误或是有人故意加上去的。“四书”里有很多这样的地方。如“汉水以为池”,“水”为衍文。造成衍文的原因很多,如字形相似而衍,《汉书. 窦田灌韩传》:“窦婴、田蚡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王念孙指出,句中“名显”专指灌夫。不包括窦、田二人,前面不应有“各”字; 有的因涉及上下文而衍,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王氏以为,句中“曰”、“称”同义。

2.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3. 连绵字

【答案】连绵字是指两个字连缀在一起表一个语素意义的双音节词。从语言角度来说,就是“连绵字”,又称联绵词。先秦以前,就有数量不多的连绵词。连绵的名称见于宋代张有的《复古编》。连绵字可以分为:

(1)双声字。如“犹豫”、“留连”等。

(2)叠韵字。如“仿徨”、“叮咛”等。

(3)非双声叠韵字。如“淡漠”、“颠沛”等。

除这三类之外,有人把“叠字”(或称重言)也列入连绵字,如王国维的《连绵字谱》。

4. 声训

【答案】声训是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它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声训可分为四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声训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时常可以见到。汉代应用较广,刘熙的《释名》就是声训的专书。当时的声训,有时是出于主观臆测,尤其是关于事物命名的解说,不可尽信。直到清代,

才有了较为精密的方法,运用“因声求义,音近义通”的原理来研究训诂,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5. 王氏四種

【答案】“王氏四种”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二人代表作的合称。分别是《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它们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6. 意动用法

【答案】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形容词用如意动时,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美其服”,就是认为他的衣服美。名词用如意动,则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

二、解释加点或划线词

7.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

【答案】爱:吝音;吝惜。

8.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問楚有神充死己三幹歲矣。

【答案】顾:回头看。

9.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答案】息:子。

10.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

【答案】诸:“之于”的合音字。

11.君若以德绥诸侯,誰敢不服? .

【答案】绥:安抚。

12.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

【答案】及:连词。略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和”。

1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答案】以为……少,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4.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

【答案】(1)亡:逃亡。

(2)竟:“境”的古字,后写作“境”,边境。

(3)反:“返”的古字,后写作“返”,返回。

三、分析题

15.阅读下列这段古文,解释下加横线的虚词的用法。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答案】(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于”用来引进处所,略等于现代的“在”“到”“从”“对于”“在……方面”等意义。

(2)生庄公及共叔段:连词“及”,用来连接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与”。

(3)故名曰寤生:连词“故”,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

(4)遂恶之:

①连词“遂”,用来连接因果复句中的结果分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

②人称代词“之”指代郑庄公。

(5)亟请于武公:副词“亟”,修饰动词“请”,表示“屡次”。

(6)公弗许:副词“弗”,修饰动词“许”,译为“不”。

(7)公曰:“制,岩邑也:语气词“也”,在句末表示判断。

(8)虢叔死焉,“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此”的功能,可译为“在那里”。

(9)谓之京城大叔:人称代词“之”,代指“共叔段”。

16.仔细阅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全文,分析这首词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旁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

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答案】(1)内容

本词写于作者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二年。全词咏柳,是作者少有的婉约词作,也是北宋时期咏物的名篇。①上闺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a.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凡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

b.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