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634社会学原理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有众多社会成员参加的,有明确改变社会的目标的集体行动。新社会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新社会运动与传统的社会运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注入了新价值观,新运动方式,运动的支持者也有别于以往的和平运动方式。

2. 初级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根据库利的解释,所谓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3. 角色认同

【答案】角色认同是指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担任角色前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角色认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说来,角色认同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角色的有效性常常不是永恒的。

4. 社会控制的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①社会控制度的只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②三者关系: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祸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山社会预先规定的,刚度则是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

③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④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

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

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5. 社会问题

【答案】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②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和失调现象,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6.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7. 镜中之我

【答案】库利的“镜中之我”概念认为,自我源自以群体为背景的同他人的符号性互动,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认识自己,就如同从镜子里发现自己。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将自我意识分为三个阶段:①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做出行为后,设想他人对自己行为评价; ③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行为.

8. 参照群体

【答案】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 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二、简答题

9. 简述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答案】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划分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都有明确的、且常常是书面形式的规定。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低,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一一尤其是成文的一一规定。

10.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起源及其形成的基本途径?

【答案】(1)社会制度的起源

①社会哲学家的观点

社会哲学家曾进行过许多探讨,如卢梭和杜林就分别用“社会契约论”和“暴力论”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

②社会学家的观点

跟社会哲学家的看法不一样,一般都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需要。由于对人类需要理解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完全一致。

a. 萨姆纳和白拉德是从人的生理方面来理解人类需要

第一,萨姆纳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四种基本需要,即饥饿、爱情、虚荣和恐惧: i. 饥饿产生社会自存制度,如工业组织等;

ii. 爱情产生社会自续制度,如婚姻、家庭;

iii. 虚荣产生社会自足制度,如礼仪、娱乐等;

iv. 恐惧产生宗教制度。

第二,白拉德认为,社会制度的基础深深地渗透到人类的本性之中,它是由需要满足的、明确的、持久的欲望而产生的。他指出:

i. 家庭产生于人类繁殖和抚养孩子的需要:

ii. 国家产生于生存的需要;

iii. 宗教产生于对神灵的恐惧或某种好奇心:

iv. 工业则产生于对商品的欲望。

b. 结构功能学派的观点

结构功能学派先驱人物运用个人和群体及其相互需要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认为社会制度建立在人类各种需要之上,并为人类的基本需要服务。其所说的人类需要不仅指人的生理需要,也指人的社会需要。

从人类需要的角度去探究社会制度的起源无疑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为适应一定条件下的人类需要而产生的。但是,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人类需要上,忽略满足需要的手段和途径,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重大缺陷,即无法从根本上解释社会制度的变异性。这也正是以上各种关于社会制度起源的解释无法令人完全信服的原因。

(2)社会制度形成的两条途径

社会制度的形成,一般通过两条途径:

①自发形成,即从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为制度

a. 民俗是指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自然化的趋同行为,这种行为并不被人们所觉察,而是自然而然的,缺乏约束力。

b. 民俗的发展便形成民德。民德是被人们觉察到的趋同行为,它不仅得到大众的公认,而且还成为个人的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