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案】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

①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④多样性。中国文化在统一性里具有多样性,在整体性里具有差异性。

(2)内在特征

大体说来,有冯友兰先生的“哲学特性说”、任继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说”、李泽厚先生的“美学特性说”、梁漱溟先生的“伦理特性说”。但总的来说,中国文化的内在特征包括:

①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②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同一。

③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而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谊。

2. 什么是科举?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1)科举

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大业三年(607年),隋场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日,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2)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评价

①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a. 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任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

b. 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非但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

②科举制的消极意义

a. 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小在实际本领卜下工夫。

b 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

c.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取士,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3.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主要有:

(1)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木架结构方式因地区和建筑种类的不同有好几种,但以抬梁式即斗拱结构为最重要。这种斗拱结构以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运用最多。

(2)平面布局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

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群建筑。不论单体建筑还是组群建筑,在设计上多取方形或长方形,而且常常以南北为纵轴线,以东西为横轴线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围墙和回廊构成封闭式的整体。这种布局是古代封闭性的思维模式和小农经济意识在建筑中的反映。

(3)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

主要建筑讲究宏伟高大,讲究气势,并以次要建筑来衬托主要建筑。许多建筑有意利用地形,造成高低错落的形态,使齐整、对称的平面布局在主体上显示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至于园林建筑,它所追求的不是整齐、对称,而是曲折变化和诗情画意。

(4)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大屋项”

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还往往采用高台基。这种高台大顶造型,给人以稳固、庄严、雄伟的感觉。至于组群建筑的造型还要讲究主次分明,有起有落,由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要像戏曲和音乐样,显出序幕、高潮和尾声。

4. 《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典籍?

【答案】《永乐大典》是明代规模最大的类书。类书是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工人查阅的工具书。

《永乐大典》由明成祖命解缙、姚广孝等人主持编撰,前后用了五年时间,由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全书总计22, 937卷,其中口录60卷,约三亿七千万字,规模宏大,包罗丰富。它的编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工程之一。大约明亡时被毁,清代将副本藏之翰林院,后来由于散失、被劫和八国联军焚毁,到清末只剩下64册。解放后,陆续收到100多册,现藏为215册,国外尚流传160余册,它的编撰比英、法两国的大百科全书要早三百余年,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辉煌地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