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815新闻实务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突发性事件
【答案】突发性事件是指事先无法预知、突然发生的事件,例如政治冲突、民族骚乱、刑事犯罪案件、重大责任事故和各种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等。这一类事件是事件通讯报道的重要选题。突发性事件大多为灾难性事件,伴随着人类生命和则产的重大损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坏消息’夕、“坏事”,对于这类事件的报道难度比较大。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突发性的事件,多数媒体总是遵循“先简后详”的原则,先用消息抢先报道,将灾难的大致情况和损害程度抢先告诉读者,以满足读者尽快获知信息的心理需要。继而再采写详细的事件通讯,将消息中的“如何”以及“为何”要素一一展开,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探索,满足老百姓详知、深知的心理需要。
2. 可读性
【答案】可读性是指具有可感受性。就是说一篇报道拿到读者面前,报道中的白纸黑字中不仅向读者传达理性的逻辑信息,即有用的信息,而且可以触动读者的感官,使读者阅读报道后不仅仅是得知了信息,而且能够“感受”到报道中的事实。
3. 新闻人物
【答案】人物通讯里所说的“新闻人物”,不是从宣传角度树立起来的人物,而是指在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他们因“事”而“显著”,他们和事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4. 非事件性新闻
【答案】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的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或者某些可供参考的信息、方法。它们与事件性新闻不同,往往没有明确的行为主体,没有事件所具各的明晰的时间和空间界限,缺少具体的发生发展过程。题材的特殊性决定了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①非事件性新闻可以进一步拓展新闻的报道面; ②有助于发挥媒体的“主体意识”; ③可以为媒体采制独家新闻创造条件。
5. 视觉新闻
【答案】视觉新闻这一概念是新华社原社长、著名记者穆青于1983年9月提出来的。他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视觉新闻是一个外延很大的概念,凡有再现成分、有可视效果的新闻,无论通讯还是消息,都可以看做是视觉新闻。消息容易写“干”,强调视觉效果对消息写作更有现实意义。
6. 反“客里空”运动
【答案】反“客里空”运动是指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区新闻界为了反对新闻失实而发起的一场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中专门捕风捉影、编造假新闻的记者的名字,后来“客里空”被借用为“假新闻”的代名词。在解放区土改运动中,新闻宣传存在右倾偏向,针对一些失实报道,党中央及时加以纠正。1947年6月巧日起,《晋绥日报》率先在报纸上展开自我批评,引发了维护新闻真实性的运动。此后,迅速扩展到整个解放区的新闻事业,掀起了我国新闻史上声势浩大的反“客里空”运动。通过反“客里空”运动,新闻界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纠正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新闻业务得到了很大改进。
二、简答题
7. 分析穆青的通讯在选材上的特点。
【答案】建国以来,穆青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穆青的新闻足迹,记录并传播那个风云年代的主流精神。他把毕生都贡献给他所生活的时代,《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报道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他那个时代所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
穆青的通讯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对典型材料和细节材料的选取及合理调配是不可忽视的。以穆青的几篇著名的人物通讯为例,对其中素材的选取作简要分析:
(1)运用典型材料烘托背景,体现人物特色和时代特色
《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一开头就写道,"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 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 片一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 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样的描述画出了焦裕禄“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特定历史背景,并为他决心在兰考改天换地调好了“底色”。而且,这段描述当年兰考县灾荒的典型材料中萦绕的悲壮,也与焦裕禄悲壮的人生结局格调一致。
(2)细节材料的选取,使人物通讯所刻画的形象深入人心
凡是读过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的人,都不会忘怀焦裕禄的那把椅子,以及他在一个大雪封门的夜晚去看望两位孤苦无靠的老人等细节。正是这些感人肺腑的细节,使焦裕禄的形象得以在神州大地屹立。
(3)在选材上,将“典型”和“细节”有机结合
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的细节描摹,刻画出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只有通过对事对物的细节描写才能得以丰满,从而才能使典型人物的想象深入人心。
在《铁人王进喜》这篇通讯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有一回,他帮助一个井队制服井喷,在井场上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回到大队时,浑身上下都沾满泥浆,两只鞋用绳子绑着,己经分不
清鞋和脚了。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碗掉在地上,人却靠在墙边睡着了。”这样的细节描写也正是在大庆油田的典型环境中发掘出的。
8. 通讯需要哪些类型的材料? 细节在通讯中的作用如何?
【答案】(1)通讯需要的材料类型
无论表现事件还是人物,通讯所选取的素材主要有三种:骨干事例、细节材料和一般叙述性材料。
①骨干事例
一篇通讯必须有能够支撑主题的骨干性材料,即事实过程比较完整、事实意义比较突出又有代表性,能够说明主题的事例。
骨干材料是通讯“说服力”的基础,是通讯主题能否成立的事实支柱,也是通讯内在逻辑的基本要求。它必须真实,必须带有权威性。在采写通讯的过程中,寻找骨干事例是中心的一环。如果找不到有说服力的骨干事例,或者骨干事例不多,则要考虑改变通讯的主题。
②细节材料
细节材料是通讯最具特色的要素,是冉现型的材料,具体指骨干(或典型)事例中细致的情节、细致的现场画面,或者富有个性化的对话,它们是通讯中最有灵性、最富有感染力、最易吸引受众的部分。
起到感染作用的细节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a. 详细的情节事实
J 隋节事实比较完整地再现了某一事态前因与后果之间的行为形态演变环节,那些行为形态环环相扣的变化,包含着明显的情节悬念和变化着的人像物像,适合大众的阅读口味。
情节事实可分为完整情节、片断性情节和言论性情节三种。
b. 特写镜头
通讯通常选取最富有表现力和个性色彩的细致的画面和瞬间的特写,细致的画面分为场景画面特写、人物特写和人物个性语言特写三种。其中场景画面要求如临其境; 人物特写要求如见其人; 人物语言特写要求如闻其声。
③一般叙述性材料
一般性叙述材料一般不是事例,也不细致生动,但它可以对人物、事件、风貌的背景和现在状态作概括性介绍和解释,“织”出通讯的一个基本背景和舞台,让骨干事例和细节材料有赖以展现的场所,在通讯写作中不可或缺。
(2)细节在通讯中的作用
①细节材料是再现型的材料,是指骨干(或典型)事例中细致的情节、细致的现场画面,或者富有个性化的对话,是通讯中最有灵性、感染力、最易吸引受众的部分。
②细节材料不是“告诉”一件事,而是将这件事“再现”给读者,触动读者的感官,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读者从文章中切实“感受”到活生生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