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844中国哲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柔弱胜刚强

【答案】“柔弱胜刚强”是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著名论断。老子非常重视柔弱的作用,后人常以“守柔”来概括老子思想的特征。柔弱蕴含着广阔的生机,具有阔达的发展前景。刚强是事物走向死灭的前兆,已经包含了灭亡的趋势。柔弱胜刚强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在人的生活中,也应以“柔弱”为原则。具体表现为:

①谦下:“善用人者为之下”;

②守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③不争:“圣人之道,为而小争”。

只要能够做到这几点,最终能由下变上、由后成先、由不争到天下莫能与之争。该论断包含了老子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其“无为而不为”的境界。

2. “天人交相胜”

【答案】“天人交相胜”是唐代刘禹锡关于“天人关系”的问题的著名观点,含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身的规律,作用也不相同,有时天胜人,有时人胜天。具体来讲,天的规律是强者征服弱者,人的主要作用在于“法制”。当社会安定时,是非分明,此时人的准则发生效力,人理胜过天理; 如果社会混乱,是非不明,赏罚不分,道德法律都失去效力,那么此时天理胜于人理,强者征服弱者。“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初步认识到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联系和区别,为古代天人关系学说做出了理论贡献。

3. 意为心之所存

【答案】意为心之所存是刘宗周提出的一个观点,他根据《大学》的“诚意”传文认为,“意是心之所存”而不是所发。刘宗周认为,《大学》中所说的“意”表示一种好善恶恶的心理意向,是一个用来表示深层心理意识的概念。“意”是纯粹至善的,不是心所发出的念头,而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并主字人心的东西。他把意与心的关系比作定盘针,提出意是心的主宰,代表一种深层的心理意向,意之于心,好比盘针之于盘子,盘针始终指向南,意也一定好善恶恶。因此,从根本上说,意不是一个“己发”的概念,就如同“向南”并不存在“起身向南”一样。

4. 盈天地皆气

【答案】“盈天地皆气”是明末清初哲学家黄宗羲提出的观点。在理气关系上,他反对“理在气先”主张“理气是一”先有气才有气之理,也就是说,气是实体,理是相对应的虚体,是气

的属性或者运动变化的规律和秩序。宇宙间气才是最本质的东西,理表现在四季的更替上,只是四季交替的秩序。也就是说,理是在气之后才产生的。气的无限性才决定了理的无限性。从万物上来看,理跟着气一直在变,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站在离气无理的角度,黄宗羲批评了“理生气”、“理气为二”的说法。

5. 尚贤

【答案】尚贤是指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他指出,国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由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他认为当务之急在于大量寻求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看法,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强调国家录用人才时应打破等级身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让其有职有权,发挥作用。体现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其经济政治地位,参与政权的愿望,冲击了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

6. 六家七宗

【答案】六家七宗是指本无、即色、心无、识含、幻化、缘会六家,其中“本无”一家又分为本无宗与本无异宗,故称七宗。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般若学说很快同玄学思潮交汇在一起,依附玄学来传播般若思想。由于玄学存在贵无、崇有、独化各派别的分歧,般若学受此影响,依附不同的派别,因而产生了既不完全同于印度的大乘般若学说,又和玄学相异的中国式般若思潮,即“六家一七宗”等学派的分化。六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本无宗、即色宗与心无宗。六家七宗各派虽然观点不一,互相质难,但他们又互相借鉴与吸收,从各个角度去阐释般若“空观”共同发展了般若学说,加深了中国文化对佛学的理解。

7. 大一与小一

【答案】大一与小一是指真正大的东西是无限大,真正小的东西是无限小。惠施“历物十事”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意即真正大的东西无所不包,没有边际,应为“无外”; 真正小的东西不能再分割,应为“无内”。“大一”是指宏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小一”是指微观世界的整体性与无限性。在《管子·心术上》中形容“道”的无限性时,也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8. 内籕和外籕

【答案】内籕和外籕是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用来表达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两个概念。“内籕”即从大量个别事物或现象推出这类事物或现象之一般公理。而“外籕”就是演绎法,即依据已知之公理判断各种特殊事物或现象。严复认为,西方科学发现层出不穷的原因就在于运用这两种方法,并且两种方法之中他更强调归纳法的重要性,因认为通过归纳法可以获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二、简答题

9. 荀子“虚壹而静”

【答案】“虚壹而静”是战国时期荀子哲学用语。

(1)提出背景

《荀子·解蔽》指出:“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人们的一个通病,就是习惯性地陷入片面性,被局部所遮蔽而看不见全局,所以要解蔽。为此,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认识方法。

(2)释义

荀子说:“人何以知道? 曰:心。心何以知? 曰:虚壹而静。”“虚”是指要做到不因已有的认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 “壹”是指不因对彼一事物的认识妨碍对此一事物的认识; “静”就是要做到不因幻想或假象干扰正确的认识。“虚壹而静”是指专一、虚心而冷静地观察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做到了“虚壹而静”就达到了“大清明”的境界,不会再被主客观的片面性所蒙蔽。

10.谈谈老子的认识论思想。

【答案】老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认识论体系。他的认识论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排斥感性认识

《老子》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指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各种颜色、声音、味道等,会导致人眼瞎耳聋,口味败坏,表现了老子排斥感性认识的认识论。

(2)脱离客观世界谈认识

老子认为,不应当在客观世界中去寻求对事物的认识。他说:“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煽,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圣人不需要去实践就有知识,无需观察就可作出判断,不用实际去干就能取得成果。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的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认为只要保持内心的虚静,万物就能在面前呈现,人们就能够抓住其本来状况去认识它们。

(3)明确区分“力学”与“力道”

老子认为,知识的增加即欲望的增加,求“道”就需要不断减少知识、欲望,直至一无所知,才能够上升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11.试简论陈献章的以自然为宗。

【答案】刘宗周称陈献章:“先生学宗自然”陈献章的学问宗旨可以概括为“自然”即一种心灵洒脱不受拘束的状态,又称无滞。

(1)思想内容

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