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主要表明() A.国务员行使行政权。 B.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C.临时大总统统揽行政权。 D.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受制约。
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败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D.兴办学校教育。
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激进”的表现是() 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1919年梁漱溟认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图是() A.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D.用法律来维护北洋政府的威信。
戴季陶在“民国17年”所著的《日本论》中写道:“‘中国’这个题目上,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到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这段话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