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文学史考研题库

  摘要

一、填空题

1.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

【答案】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析】题干诗句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诗人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2. 桐城三祖是方苞、刘大櫆和_______。

【答案】姚鼐

【解析】桐城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桐城三祖”为桐城派早期一位重要作家,分别为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为桐城派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先秦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_______。

【答案】诸子散文

【解析】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柯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4. “春秋三传”指的是《左传》《公羊传》和_______。

【答案】《谷梁传》

【解析】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它们不是包含在《春秋》里,而是解释春秋的,其中《左传》被称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

5. 老冉冉其将至兮,_______。

【答案】恐修名之不立

【解析】出自屈原《离骚》。这句话的意思是衰老渐渐来临,“我”担心自己的美好名声难以树立。诗句反映了作者屈原欲建功业却又担心时不我待的心情。

6. 钟嵘《诗品》置左思于_______品。

【答案】上

【解析】钟嵘《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7. 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有孙绰和_______。

【答案】许询

【解析】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对此,《续晋阳秋》《宋书·谢灵运传论》和锺嵘《诗品》皆有一致的看法。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庾亮、桓温等; 其特点是玄理入诗,以诗为老庄哲学的说教和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8. 在汉代,首写京都赋的作家是_______。

【答案】扬雄

【解析】自西汉晚期至于东汉早期,汉赋在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方面明显出现新的迹象和发展趋势,其鲜明标志之一便是京都赋的崛起。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但因其所写内容仅限于地方大邑,且无深刻蕴含,故未造成巨大影响,但己为赋的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

二、名词解释

9. 《左传》

【答案】《左传》是一部成书于战国初期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本书全面记载了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书的作者直书无隐,褒贬分明。本书因其记事记言,追载附载、夹叙夹议而体例完备。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0.熏浸刺提

【答案】熏浸刺提是梁启超提出的关于新小说的文学主张。语出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梁启超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而人们特别偏爱小说的原因,在于小说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境界,使读者得到想象中的满足,能够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认识自身。他将小说作用概括为“熏”“浸”“刺”“提”四个方面。“熏”是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11.神魔小说

【答案】神魔小说是古代小说的类别名,以其内容主要讲神魔之争而得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始标其名,并认为它是明朝小说创作的两大主潮之一。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传》《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其语言风格不拘一格,想象力丰富,背景或为虚幻或为海外某地假托,综合宗教、神话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至今广为传颂。小少文人或依历史事件,或依流行的神怪故事,创作了大量此种类型的文学名著。

12.文章四友

【答案】文章四友是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的合称。“四友”诗风不一,然都是五律形成的推动者。杜审言的诗歌较少雕饰,对近体诗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贡献,代表作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李峤、苏味道、崔融都身居高官,其诗多为应制之作,内容空洞。与苏、李相较,崔融有些从军诗尚有可取。苏味道、李峤早有并称之誉。崔融、杜审言写过一些有生活实感的诗作,杜诗为佳,其五言诗格律谨严,已备近体条件,并加长了篇幅,使五言排律渐具规模。

13.章回小说

【答案】章回小说是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也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形成的,讲史以讲说前代历史、兴废争战为主,开始以口头讲述为主要形式,由于不可能一次把一部历史故事说完,所以必须讲若干次,于是便产生了分节讲述,每节用题目的形式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讲史和小说话本合流,再加上作家对民间作品的加工整理,就出现了章回小说。《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书的成书过程,也就是章节回小说的诞生过程。

三、简答题

14.王粲《登楼赋》表达了失意士子哪几种类型的情感? 请结合作品简析之。

【答案】《登楼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的感情,倾吐了作者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统一的期望。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一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具体而言,《登楼赋》表达了失意士子的以下几种的情感:

(1)思乡怀国之情

《登楼赋》的第一段在描述了作者在登上城楼后所望见的胜景后,笔锋骤然一掉,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为转折,转入第二段对思乡怀归的铺叙。王粲家族久居洛阳,后因董卓迁献帝于长安,王粲一家也随而从居长安。正是在长安,王粲受到蔡邕的赏识,并称其为“异才”,甚至当众自称“吾不如也”,使得王粟声誉鹊起,才十七岁就诏除黄门侍郎。因董卓的部将李榷、郭汜作乱长安,王粲辞官不就,“复弃中国去,远身适荆蛮”,流寓荆州,依附刘表,就是在荆州他作了这篇《登楼赋》。抒发了强烈的思乡怀国之情。“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2)建功立业之情在第二段之末,王粲虽说“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但其实他内心的苦闷与他在荆州的遭遇还是有很大关系的。王粲在荆州待了十六年之久,直到刘表卒,其子刘琮归顺曹操,他才随曹操回到北方。在这十六年中,他始终没有受到刘表的重用。但第二段的第二句:“惟日月之逾迈兮,侯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展现了王粲满腹抱负,希望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

(3)怀才不遇之情